历史常识

老崩山系统文化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00

文化期相的定义:目前学界对老崩山系统文化并没有明确的文化内涵的定义,故在此介绍只老崩山系统文化的命名与发现过程。最早提出「老崩山系统」的人是盛清沂先生,他於1958~1962年间在台北县北海岸地区(西起林口乡宝斗厝,东至三貂角宜兰县界)进行地表调查,发现了21处新的遗址,加上原本已发现的3处旧遗址共24个遗址,依照文化现象的异同将之分成几系统,其中一个系统即为「老崩山系统」。包含在老崩山系统里的遗址共有九处,这些遗址被发现的年代集中在1961~1962年间,分别是:崁顶遗址、四栈桥遗址、-堀遗址、老崩山遗址、-遗址、龟子山遗址、古庄遗址、测候所遗址和竿蓁林遗址。但是根据刘益昌先生再次对台北县北海岸地区考古遗址的调查分析,认为盛清沂先生的老崩山系统中包含的遗址,有的是包含大坌坑文化的遗址(如四栈桥遗址);有的是不具大坌坑文化要素的遗址(如-遗址),故重新将这些遗址再作划分,上述九个遗址中,除属於大坌坑文化的四栈桥和-堀遗址,其余应属於「绳纹红陶文化」讯塘埔类型。总的来说还是全属於新石器时代大坌坑文化。

  年代:老崩山系统文化的相关遗址都为地表调查所认定的遗址,无正式发掘报告,在盛清沂先生首次的地表调查中亦无对该系统文化划分出所属的年代。经过刘益昌先生认定大部分属於「绳纹红陶文化」讯塘埔类型的遗址,C14定年所得的年代介於4500-3500B.P.之间;而从陶器质地与类型的转变可说明本类型是由大坌坑文化晚期逐步发展而来。

  大致分布范围:大致分布於基隆至淡水之间北海岸及关渡以下淡水河岸之间的区域。

  重要遗址:崁顶遗址、-堀遗址、老崩山遗址、龟子山遗址、古庄遗址、测候所遗址和竿蓁林遗址。

  代表性遗物或遗迹:发现的遗物主要以石器与陶片为主,又以陶片占大宗,只有一件铁渣出现在四栈桥遗址上层文化。在石器方面,老崩山系统文化中出现「有刃器」的比例比其他系统文化高;而「无刃器」里以属於锤型器的凹石占大多数,因此盛清沂先生推测凹石的特殊流行,是北海岸遗址的显着特徵之一,出现在老崩山系统文化的凹石,通常未与贝塚共伴发现,遗迹在此地区并无特殊发现。

参考资料

    盛清沂1962 〈-省北海岸史前遗址调查报告〉《-文献》13(3):60-152。刘益昌1997 《北县北海岸地区考古遗址调查报告》台北县立文化中心委托,中国-学会执行,台北,1997.5.24。台闽地区古蹟资讯网 -ttp://sowf.moi.gov.tw/2/cgi-bin/-i.asp?Xrade=c007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台北天然足会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翟萨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