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动物考古学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96

动物考古学是考古学中关於动物遗留的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动物与人类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利用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留来认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其研究对像,有哺乳类、爬虫类、两栖类、鸟类、鱼类的骨骼,昆虫,寄生虫,软体动物,毛,发,小虫,木乃伊,排泄物,兽皮残余,蛋壳等等。它是当今世界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家畜起源是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始於十九世纪前叶的欧洲,在各地发展的情形不一。但现今在方法论上,都强调对动物骨骼种属的确认,最小个体数(MNI)的计算,动物相分析的合理性等;还有埋藏学(taphonomy)—研究生物死亡、破坏、风化、搬运、堆积和掩埋整个过程,及其中可能的变动因素的学科。埋藏学的目标,就是经由了解骨骸或遗物在时空中可能经历的变动历程,以求更精确的解读它们,了解史前人类的活动。而生态遗留物的发现地点、部位、种属等基本资料以代码系统(coding system)的建立,电脑程式的应用,则为基本的工作。

其次,测量方面则在於呈现动物骨骼及其牙齿的形态与大小,并经由此一过程来了解遗址出土的动物种属或野生、家养等因素所造成的变异。而采集、狩猎、农耕等生业活动与取食於动物的关系,饮食行为、屠宰模式所造成的动物利用方式(如骨骼破碎情形或死亡年龄曲线)与骨骼在聚落的分布等等问题,都有助於对过去人类生活的了解。

台湾历年出版的考古报告中,有关动物遗留的研究甚多。以1959年苏肇凯的研究为例,他对於圆山、江头与苑里出土动物骨骼所做的研究,是以动物种属(台湾弥猴、台湾野猪、反刍类、犬科、麝香猫、松鼠科、鸟类、爬虫类、鱼类、蟹类)为单位,依次说明各部位(颚骨等二十项)於三个遗址各层位的件数与分布情形,并辅以性别的叙述,最後还提出在当时这三个地点的狩猎活动多且有食髓习惯的结论。1992年臧振华在澎湖群岛史前遗址的研究,也在对於动物群与贝器、骨角器的描述外,强调当地为临时性聚落(赤坎头、内垵C、水垵A),或以海洋资源为生(锁港、赤坎头)。还有林秀嫚 (1997) 的<十三行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之初步分析-以猪下颚骨为例> 、邱敏勇 (2002) 的<台湾新石器时代猪的畜养和狩猎-利用牙齿标准区分家猪和野猪的研究> 等等。

纵观台湾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可归纳出曾出现於台湾史前遗址的动物有鹿科、水鹿、花鹿、羊、牛、羌、猪(含台湾野猪)、食肉目、犬科、狗、猫、麝香猫、台湾弥猴、兔、儒良、小型哺乳类、鸟、禽类、鸡、松鼠科、爬虫类、鱼类、鲨鱼、蟹类、龟类、陆龟或泽龟、海龟、贝类遗留等等。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82 《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林秀嫚1997 《十三行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之初步分析-以猪下颚骨为例》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所硕士论文邱敏勇2002 《台湾新石器时代猪的畜养和狩猎-利用牙齿标准区分家猪和野猪的研究》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73(2): 271-302臧振华1992 《澎湖群岛的考古学》出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95)苏肇凯1959 《台湾先史时代遗迹出土动物骨骼研究》 人类学研究 6(1): 133-170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劳工运动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刘大中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