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识

地理研究总论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02

地理学是一门科际整合的学科,以综观的视野研究地球环境系统以及地表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各种可能性,并据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从而保护地球环境,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传统地理学为了达成区域统合地理学终极的科际整合之目的,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地理技术等领域,以便於教师系统化的教学;当学生完成地理领域的基本教育训练则可进入统合地理学之相关研究,亦即对於各层级的空间与区域的环境资源进行分析,例如都市的空间分析、集水区的环境生态分析以及全球各区域人地关系之互动分析。当进入统合地理学之研究时,常需要人文、社会与自然相关领域携手合作,而地理学可成为各领域沟通联系之桥梁,扮演极其重要的整合角色,并可根据研究结果,应用於解决地表各区域的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关议题。

壹、-的地理研究

-地理学界研究的分类,依循传统的系统可概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及地理技术等领域:

一、自然地理学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後至1960年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主要为气候学与地形学等两个领域;气候学由蒋丙然、刘衍准、薛继埙与郑子政等气象学相关学者,地形学则由林朝棨、徐铁良与陈培源等地理学与地质学相关学者,在各大学授课培育自然地理学相关人才,此时国内地理学研究所尚未能培育出研究人才。1970年代,留学美、日、欧研究所毕业返国学者日增,在地形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与生物地理学等自然领域学有专长,如刘鸿喜、石再添、陈国彦、王秋原、王鑫、杨万全、杨宗惠、郑胜华等学者为研究之主导力量,开启各该等专项研究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培养出之研究人才,更结合计量地理学、地理资讯系统与遥测工具,成为当今-自然地理学研究之主力。

二、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在1960年代以前较倾向小区域土地利用、人地关系互动等之研究,张其昀、李鹿苹、孙宕越、沙学浚、王洪文是早期培育大学地理科系人才的学者。1970年代以後则留学美、日、欧之地理专业研究人才返国者日增,在人文领域如经济地理、都市地理、人口地理、社会地理、历史地理、环境、资源、土地利用变迁、在地化、全球化等各领域之研究人才辈出,带动相关研究。近年来所培养出之人文地理相关研究人才皆学有专精,已与国际地理学之研究接轨。

三、地理技术

-地理学界在1970年代以前,虽然在自然地理学如地形学与气候学,以及人文地理学如经济地理学与都市地理学等领域已引入量化之概念与方法,然而局限於量化资料之整理与叙述性之统计且多在於研究个案之应用。1970年代初期,王秋原引介计量地理学後,-各大学地理学系才陆续设置相关课程,提倡计量研究方法,地理学界於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等之计量分析的相关研究与日俱增;如石再添、邓国雄、张瑞津、林雪美等以研究河川与海岸地形着名,陈国彦与杨万全等研究气候水文学,王秋原、姜兰虹、薛益忠等研究社会人口与都市经济产业之相关议题,张长义研究环境资源与灾害识觉相关议题,皆曾采用计量地理学研究方法。1980年代结合地理资讯系统(GIS)技术之利便,计量地理学相关模式之发展得以有更深化之应用与发展。

地理资讯系统乃是汇总整合一个地理区域之空间资料及其相关属性资料的数位化资讯管理平台。缘於资讯科学之快速发展,1980年代中期GIS方得以普及而由电脑制图技术发展为较成熟的空间资讯之定位、查询、分析与展示之系统。1979年,-大学地理学系购进Tektronix-4054电脑及Working Station,从事电脑制图等相关之研究,并於1986年於-大学成立-第一个GIS研究中心,推动相关学术研究与应用及实务训练工作。GIS目前已结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与遥测(RS)技术,俨然成为地理学3S的新科技领域,亦有学者称之为空间资讯科技。

遥测是跨领域的先进空间技术,卫星与飞机为其主要的载具与载台。-地理学界早期因-管制,卫星资料与航空摄影照片取得不易,地理相关研究的空间资讯大多来自-联勤制图厂出版的地形图。王鑫於1970年代初期於工业技术研究院(矿业研究所-即今能源资源所之前身) 引介遥测学之後并转进地理学界;学者普遍应用遥测技术於地理学研究则始於1970年代中期,如张长义、王秋原於1978年研究大甲溪德基水库集水区土地利用变迁与环境影响,使用航空照片比对各时期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也应用卫星影像显示德基水库水位与邻近地区环境状况。今日之网际网路发达,Google Eart-更融入即时(real time)监测的遥测影像,学界广泛藉助应用於研究。

贰、-的地理教育与地理学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地理学界的地理教育发展与研究主要受国民政府於1949年播迁来台後-时期的教育政策之影响。当时中小学地理教育之目标,主要在透过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达成爱国精神、世界眼光、适应环境与学习兴趣等情意的培养,缺乏地理学之技能与方法的教育与训练,教科书皆由教育部国立编绎馆统一编制,地理教育的发展亦受到该结构上之限制,以致於地理教育研究只能於此框架内予以论述。1987年解除-之後,全球化、-化加速进展,-的变革也加速了地理教育改革。自2002年起,国中小学实施「九年一贯课程」,地理并入社会学科之学习领域,教材-民间编撰,地理教育在国小课程中已消失形式;至於七至九年级的国中地理教材中,2005年规定「依区域为课程组织核心,探讨-、中国和世界等不同区域的人群、社会与文化,以人类社会及全球环境的永续发展」为学习之事由。依据陈国川、施添福、吴进喜等之研究结论,其教育目标扬弃从文化地理特色入手之传统,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学习目的具有「相当浓厚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区域可以或已经扮演何种角色」的色彩。

-的大学地理教育研究因各大学地理学系成立背景与目的各异而不易比较。1950-1960年代成立较早的相关系所有:-师范大学文学院史地学系(後地理学独立成系)、-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文化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与地学研究所。-师范大学地理学系以培育中学师资为主要任务,其中有多位学者从事中学地理教育相关研究;-大学与文化大学的地理学系则培育相较多元化的地理人才,除地理教师外,产、官、学、研等各界皆有其出路。各大学院校地理系所之研究领域亦各有特色,其後相继成立的地理学相关系所,例如高雄师范大学与彰化师范大学之地理学系及嘉义大学的史地学系,其地理教学及专业人才则多出自前述三所大学。有关地理教育研究的-并不多见,陈国彦、施添福、张长义与周素卿曾就-地理学界之发展出路与课程规画等问题在国外研讨会及相关期刊发表-。

-的中国地理学会是国际地理学会(IGU)的成员之一,自1949年随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後,即扮演与IGU联系与合作的重要角色,每四年一次的IGU大会皆派员参加,地理学会为-具有国际学术机构正式会籍的少数学术团体之一。自1951年7月29日在台北召开第一次-的中国地理学会大会至1980年之前,国际化的进程并不显着;自1980年IGU在-东京开大会後,学会开始活跃於国际地理学会的舞台。1980年代起,透过中央研究院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先後邀请IGU会长,如Mic-ael Wise(1980), Akin Mabogunje(1984), Peter Scott(1988), Roland Fuc-(1992), Her-n Verstappen(1996), Anne Buttimer(2004), Adalberto Vallega(2006), Ron Abler(2008)来台参加各项-地理学术活动。1993年-首次举办IGU Marginal Regions学术委员会第一届国际研讨会;2007年在-大学分别举办3个IGU会议,包括IGU岛屿学术委员会与IGU原住-知识与权利学术委员会首届国际研讨会,以及IGU性别研究学术委员会国际研讨会;2008年举办IGU土地退化学术委员会国际研讨会。此外,IGU於2006年在澳洲布里斯班举办区域大会时正式成立IGU岛屿学术委员会,IGU执委会通过由-主导此委员会,-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张长义教授担任首任-。综而言之,2007-2008年是学会创会74年以来参与国际地理学会贡献最丰硕的一年,-地理学界已与国际地理学界接轨,并由1980年代的边缘分子转变成为今日国际地理学会重要的活跃成员。

综观以上地理学分科研究之发展,21世纪当代的-地理学之研究发展,除自然与人文地理学系统分科相关研究接续发展外,地理科技领域的地理资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遥测技术、计量地理学及地图学等已整合成为空间资讯科技,其终极将结合自然与人文地理学相关议题之研究而形成统合地理学更高层次之科技研究,亦将是地理学未来研究与应用发展的方向。对区域环境影响评估、环境灾害防治、国土利用监测与规画之政策以及全球环境变迁与永续发展议题,统合地理学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参考资料

    -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geog.ntu.edu.tw。-师范大学地理学系。.geo.ntnu.edu.tw。中国文化大学地理学系。sgo.pccu.edu.tw/GEOG/CHI/.asp。高雄师范大学地理学系。.nknu.edu.tw/~geo。彰化师范大学地理学系。geo3w.ncue.edu.tw。中国地理学会。.geogsoc.org.tw。Internatio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尧港内海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噶玛兰厅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