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石珠遗址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35

石珠遗址(简称SC)位於恒春镇-桐聚落以北约500公尺的珊瑚礁岩荫丛中,海拔约35公尺,附近数块礁石突立,形成数个岩荫区域,地表多植琼麻。本遗址保存相当完整(黄士强,1987: 6),文化层在地下一定深度,有大量陶片出土。

石珠遗址最早於1984年发现,首度的试掘因遇地下珊瑚礁岩而停止,只出土了少数陶片、石器、贝类及红烧石,对其文化内涵了解有限,1986年再度择地发掘,共计出土陶片634片,研究时经选样得101片,重905克,其中素面片数占84.15%,重量占83.97% ; 有条纹者占13.86%,重量占13.81% ; 有篮纹者占0.9%,重量占0.09% ; 有划纹者占0.9%,重量占0.5%。是垦丁国家公园内的遗址中条纹陶片出土最多的遗址,据其陶片风格,应在鹅銮鼻第三史前文化相之前(1985年的初步研究即直接将其归类於公园区的垦丁史前文化相)。

根据李光周先生等(1985 : 119)的研究,鹅銮鼻第三史前文化相人群在自然环境上选择了封闭狭小的空间及低地、背风等择居要件,当时并有团体分散居住的现象,器物的类型增加,功能分化。石珠遗址亦处於极狭隘的岩荫空隙间,出土物的特殊性或许即是团体内分化的例子,不过当然我们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想法,例如这类岩荫遗址也可能是当时人暂时停留的地方,或者是一个有特殊功能的场所。总而言之,在更直接真确的证据出现之前,任何合理的推论假设,都是有意义也值得提出的,但都不能当作定论、事实去看待。

参考资料

    李光周等1985 《垦丁国家公园考古调查报告》内政部营建署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保育研究报告第17号。黄士强、陈有贝、颜学诚1987 《垦丁国家公园考古-调查报告》内政部营建署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保育研究报告第37号。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石轮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知母六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