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常识

人间孤儿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74

《人间孤儿》首演於一九八七年,出版於一九八九年,为汪其楣编导之作品,一九九二年更有延续发展的《人间孤儿枝叶版》。

《人间孤儿》全剧分为二十八个段落,看似魂杂错落,但却清楚地有几条脉络可循,从历史到族群、从文化现象到社会乱象、从山川地志到小人物心声,交叉对照出特有的趣味,并反应出所谓的「孤儿」情结。

剧情内容以直线叙述铺陈台湾的编年史,以学童、妇人、以及其他装扮代表在台湾各族群的民众,朗诵着国语、台语、客家语、原住民语作为开场。中间包括了皇民剧布袋戏《桃园三结义》、《阉鸡》的模拟演出,以及从连横《台湾通史》、《亚细亚的孤儿》、《寒夜三部曲》以及多位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取材、发展出来的戏段,呈现出台湾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艺术家对於台湾斯土斯民的不同观察。

剧终前,全部演员扮演拾荒者与大学生,反覆合唱「农村酒歌」,以仪式化的行为,合作将舞台上的垃圾收拾归类,反映出创作者的创作意念。

在排练过程中,汪其楣除了要求演员阅读《亚细亚的孤儿》和《寒夜三部曲》,她也要求演员阅读连横着的《台湾通史》,以便了解台湾原住民与历代移民的社会经济历史;她还要求他们研究各人自己的家族史与族谱,鼓励他们在排练过程中即兴演出各人的成长故事,希望改写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文化论述,而以本土多元声音取代。於是,各种元素拼凑之下,这部《人间孤儿》便综合了台湾的集体历史与每个演员的个人历史。

本剧可视为一出台湾历史寻根剧,对台湾社会现代化後的批评为主要特色;在演出过程中反覆颂念台湾历史上某一关键事件发生点,叙述出年代、日期、事件,整个演出如同一部流水帐式的编年史,企图让历史与当下发展出一套对话空间与相互指涉的模式。就形式语言来看,集合了拼贴、解构、并置…等後现代艺术手法,将三字经、台湾歌谣、客家山歌、本土偶剧…等相互结合,扩大了後现代「混仿」(pastiche)的意涵,使得中西思考交错延伸。让参与者於二十八个段中,从不同角色获得不同层面的思考方向及立场,从「经验」中获得历史批判角度,也希望藉着讲述台湾历史的仪式性演出,集合大众对台湾历史的认识与共识,从而建构新的台湾意识与台湾认同。

相较於一九八七年的《人间孤儿》,一九九二年的枝叶版在开场上以卑南、布农、泰雅与邹等原住民部落的仪式性吟唱与舞步为开场;剧终前则是以〈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的歌声取代〈饮酒歌〉,同时,捡拾垃圾的仪式行为也由全部演员在舞台上植树所取代,从垃圾的捡拾到树木的栽种,创作者对於台湾的期待不言而喻。

参考资料

    王友辉、郭强生主编。《台湾现代文学教程---戏剧读本》。(二鱼文化。2003年。)http://.srcs.nctu.edu.tw/joyceliu/mworks/mw-taiwantheatre/Orphan.htm(2006年4月27日连结)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傀儡戏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人间条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