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常识

周水松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34

周水松先生是彰化县伸港乡泉州村人,生於民国24年(1935),卒於民国88年 (1999)4月27日,享年六十三岁。周先生自幼学习高甲戏,九岁开始随高定辉、王文学习高甲戏,三年後加入新锦珠职业戏班。十九岁又学後场乐器,集文戏、武场技艺於一身。1957年开始自组剧团,带领过正新丽园与生新乐剧团,同时也训练过几批职业演员,多次率团赴菲律宾演出,亲身经历了台湾高甲戏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并且坚毅的带领着「生新乐高甲剧团」的团员们,为台湾演出最後的一场高甲戏;「生新乐高甲剧团」也是台湾最後一个职业高甲戏团。

  然而高甲戏是一种很特别的戏剧,源自闽南地方,但在传入台湾後,不断的与台湾其他流传的,如南管、北管等曲艺杂技揉合,它有着南方温婉的唱腔,却又加入了北方的戏剧的武打及民间游艺杂耍的表演。可以说是在台湾吸收了其他文化的优点融合成了属於台湾本土的新剧种。

  周水松一生保存了大量的艺文资料文献,他存留了多数民国40年(1951)到70年(1981)间抄写的剧本,这些剧本主要取材自历史故事、话本传奇小说,情节不同,但结构大致相同的戏码,意即套用传统戏码的场次,如打擂台的场面、抛绣球招亲,都可以普遍的运用在不同的剧目中。除了剧中的人名、唱词作一些调整外,其余的对白、舞台的身段动作都差不多,可谓「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周水松执导的高甲戏到後来形成一种「活戏」的模式,学员在学戏的过程中,对於高甲戏的排场、程式有了粗略的认识。只要导演在演出前说明大致的情节,便可以套用演出。

  周水松先生素有「高甲戏最後堡垒」的尊称,民国81年(1992),「生新乐高甲剧团」荣获薪传奖团体奖;翌年(1993),周水松先生又获得薪传奖个人奖项。正当艺文界人士及高甲戏爱好者期待高甲戏能在周先生无私薪传下再度振兴时,周先生却不幸积劳成疾,独留下绕梁余音。

参考资料

    林丽红、李国俊《周水松先生纪念专辑——台湾高甲戏的发展》,彰化:彰化县文化局,2000。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乔财宝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哈公(黄宣威)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