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刘斌雄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80

刘斌雄先生,於西元1925年在台中后里出生,卒於2004年12月,享年79岁。刘先生是台中后里的客家人,因为所居住的村落附近有闽南人、日本人及平埔族等族群居住,使他从小就接触到许多不同的语言,体验到各个族群间的不同文化价值观,这些与异文化接触的经验或冲突,以及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活经验,让刘先生在後来选择历史系就读,他想要从历史中了解为什麽人类要发动战争、互相残杀。

  刘斌雄先生於1947年进入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就读,同时修习了国分直一在土俗人种学教室所开授的「台湾史前史」课程,并且常在星期假日的时候,与同班同学宋文薰跟着国分直一教授去台北附近如圆山、植物园等遗址,进行地表调查的工作,同时也参与了几次的考古发掘工作。1951年从台大毕业後,刘先生先进入当时的省立博物馆(即现在的国立台湾博物馆)的研究组工作,同时帮忙任职於南投县文献委员会的刘枝万先生,蒐集南投地区的考古资料;1957年进入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担任卫惠林先生的助理,以卓越的日文能力协助卫先生进行民族所在兰屿的民族学调查工作,在兰屿蒐集亲属系谱资料的期间,让刘先生思考了许多有关原住民的问题,并且於後期继续留在民族所从事亲属研究,因此刘先生在人类学领域是以亲属研究着称。

  在进入民族所工作後,刘斌雄先生同时也帮台北县文献委员会进行考古遗址的地表调查与试掘工作,他曾经在圆山遗址、大坌坑遗址、十三行遗址、土地公山遗址、洞角遗址、牛骂头遗址、及日月潭地区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刘先生专长研究的其实并不是考古学,而是数理人类学与亲属结构的泛文化比较研究,但是他具有丰富的考古发掘经验,是一个难得同时兼备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修养的学者。在刘先生所从事的一些考古发掘工作中,他看到考古发掘出土的材料,经常是残破不全的器物,而考古学要如何利用这些不完全的资料,来了解使用这些器物的人类是过着什麽样的生活呢?因此他希望民族学的研究能够提供考古学家重建遗址过去生活样貌的知识与法则,并且强调考古学与民族学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刘斌雄先生的着作甚多,其中有关考古学方面的文章与报告包括了:<洞角遗址发掘简报>(1954)、<台中县清水镇牛骂头遗址调查>(1955)、<台北八里坌史前遗址之发掘>(1962)、《日月潭考古报告》(1957)、《台北县大安寮土地公山遗址发掘报告》(1961)。

参考资料

    林明美、葛祯琍、杨玲慧采访,郑玮宁、杨铃慧整理 2001<刘斌雄先生访谈记录>《北县文化》70:46-52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列强侵扰台湾事件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出口扩张时期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