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十三行文化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89

大约在公元纪元前後,台湾的史前文化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变化,那就是铁制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将台湾的历史逐渐推进到铁器时代,并一直延续到四百年前与历史时代衔接。铁器时代包含了许多地域性的文化,例如十三行文化、番仔园文化、大邱园文化、茑松文化和静埔文化。

  其中十三行文化的年代约在距今1800~500年前,主要分布於台北盆地及其它附近地区,此外在台湾东北海岸地区及东部的花莲地区及中南部都有发现。主要遗址有台北县八里乡十三行、小基隆,台北市西新庄子、社子,其中以八里的十三行遗址为其代表遗址。

  十三行遗址位於台北“八里污水处理厂”现址内外。该地原为台北县八里乡顶罟村十三行聚落之所在。它是已故的台大地质教授林朝棨先生於民国46年发现的。之後,学者并分别在48年、52年和78年发掘过;最後在80~81年在此遗址再进行了五次抢救发掘。

  经由多次的地表调查与发掘工作,出土遗物极为丰富。有数量众多的陶器,多为日常使用及陪葬用的陶器和装饰品,形制和装饰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石器方面,最常见者为凹石和石锤,另有石支脚、石纺轮和石质磨制器物。金属器有铁器和遍布於遗址的铁渣。装饰品主要是玻璃质的珠饰、手环、耳饰,和玛瑙质圆珠和管珠;另有带穿银片、铜环、铜铃、铜珠和玉坠等等。还有少数带穿之兽牙装饰品及骨制尖器。生态遗留部份除了丰富的贝类外,并有兽骨、鱼骨、碳化稻谷和植物种子等。遗址中还有广泛分布的墓葬,有侧身屈肢及直肢葬两种葬式,并见相当特殊的无头葬。结构遗存上有砌石堆、火塘、房屋柱洞、炼铁作坊、陶窑和水井等。

  这个文化的聚落主要是位居海边和河湖边,房屋可能是木造干阑式的,居民以种植稻米等壳类作物为生,但是捕鱼、采贝和狩猎仍然是重要的生活方式。他们也与台湾岛内和岛外其他人群,包括汉人,进行交易;交易的物品包括汉人的铜器、铜钱和瓷器,以及金、银、铜和玻璃饰物等;十三行遗址即出土了唐宋时代的汉人铜碗、铜钱和瓷片。在埋葬的习俗方面,流行侧身半屈肢,头向西南的葬式。从墓葬出土人骨推测,这仍是一个相当年轻的社会,百分之九十的人在四十岁之前即死亡;另外,十三行居民可能有嚼食槟榔之习惯,也惯於将牙齿当作工具使用,他们相当惯於长期保持蹲踞之姿势,两性分工相当明显。

  十三行文化之人群虽然会使用铁器,但以农业、渔猎维生,但由於他们的生活技术进步因此也发展出较大的部落。一般皆认为他们是後来台北盆地「凯达格兰族」的祖先。居住在台湾北部和东北部的凯达格兰族,仍然使用装饰印纹的陶器,而凯达格兰族的分布也与十三行文化的分布相当一致,所以学者认为十三行文化的主人应该是凯达格兰人的直接祖先。

  已出版的十三行文化重要着作有《十三行遗址 : 抢救与初步硏究》(臧振华、刘益昌,2001);《八里十三行史前文化 : 文化保存-抢救台湾考古遗址》(汉声杂志社编,1991)及一些硕士论如:《十三行遗址出土人骨之形态学与病理学分析及其比较硏究》(张菁芳,1993)、《十三行遗址出土凹石硏究》(林嘉伟,1996)、《十三行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之初步分析 以猪下颚骨为例》(林秀嫚,1997)。

参考资料

    1991《八里十三行史前文化 : 文化保存-抢救台湾考古遗址》台北:汉声杂志社编臧振华、刘益昌2001《十三行遗址 : 抢救与初步硏究》张菁芳1993《十三行遗址出土人骨之形态学与病理学分析及其比较硏究》台大人类所硕士论文林嘉伟1996《十三行遗址出土凹石硏究》台大人类所硕士论文林秀嫚1997《十三行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之初步分析 以猪下颚骨为例》台大人类所硕士论文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匪徒刑罚令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加礼宛遗址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