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四栈桥遗址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18

四栈桥遗址行政隶属於台北县三芝乡锡板村,位於三芝乡古庄村4邻,东北距淡水至三芝公路四栈桥招呼站约400公尺,东离山猪崛遗址约500公尺。其地理位置东经121°28'49",北纬25°15'36",地形上为一火山熔岩向北延流而成之红土台地,经两侧溪流切割前端呈山嘴状,东高西北斜缓,海拔约40公尺,山丘上之缓坡平坦处即为遗址所在。昔亦为凯达格兰族小鸡笼社活动地区,据台北县志的记载,乾嘉之际永定籍郭姓客家人为此地区开辟之始,因处金山淡水之要道,曾建四座桥以便交通,此地为其中之第四座桥处,故名四栈桥(盛清沂1962)。

  1961年10月23日盛清沂先生往三芝时,行至四栈桥招呼站,见地势平缓山屿临小溪,遂往查即发现此遗址。其范围分布於山屿西北缓坡,向西北延长约150公尺,遗址北侧为郭姓住宅老屋,屋後约80公尺即遗址中心。此次采集的遗物以石器、陶器和铁器为主,石质标本有:有刃石器磨制石锄1件,质地为灰白带黄土斑安山岩、有刃石器扁平石凿1件,质地为淡绿色蛇纹岩、无刃石器5件:锤型凹石、石锤、石球、砥石等质地均为安山岩,除石球色呈淡红余皆为灰白带黑、黄土斑色;陶质标本有:粗砂褐陶、细砂褐陶、绳纹陶、泥质质、陶器肩折、条纹陶、细沙陶。除此之外,还有1件铁器标本。这些遗物的发现依盛清沂所述归类於老崩山系统,遗址为一居住型遗址(盛清沂1962)。

  1980年刘益昌、黄士强调查此遗址采集到标本有:粗砂褐陶、红褐色细沙绳纹陶、泥质陶、印纹陶、石凿、石镞、凹石、石锤、石球、砥石。1992年连照美、黄士强;1993年黄士强等;1997年刘益昌等均曾经到此调查,采集到磨制石斧。而2004年内政部委托中央研究院执行「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第七期」计画期间,卢瑞樱曾调查发现遗址山丘北侧缓处部份因施工而受破坏,山丘顶则为荒地,并采集到磨制石锄。

  综观历年来多次调查所得到的遗物所显示,本遗址其文化内涵为大坌坑文化,大坌坑文化为台湾地区至今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约在5500-4500B.P左右,此文化陶器上常施有粗绳纹,故又称为粗绳纹陶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普遍流行於台湾的一种文化,其陶器特徵为:手制、质地松软、常含沙、色呈暗红、深浅褐(臧振华、刘益昌、邱敏勇1996)。

参考资料

    盛清沂(1962)〈台湾省北海岸史前遗址调查报告〉《台湾文献》13(3):60-152。刘益昌(1997)《台北县北海岸地区考古遗址调查报告》板桥:台北县立文化中心。臧振华、刘益昌、邱敏勇(1996)〈卷尾賸录史前考古〉《重修台湾省通志》:21-89,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国姓埔遗址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噶玛兰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