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常识

士林潘宅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67

历史沿革:

士林潘家对於士林新市街的规划、开发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潘家为闽南漳州人,乾隆年间,潘满兴为潘家渡海来台第一人,原定居於桃园八块庄(厝),传子第二代时,迁居唭哩岸(今石牌);第三代为潘宫筹(元记),又迁居芝兰街(今旧佳里),为地方贡献不少心力,石牌、士林的聚落初期街廓都由其倡议开辟;潘宫筹传子八人,其中潘永清(1820-1873)、潘盛清(1839-1916)、潘成清(1844-1905)也都是地方重要人物。士林三庙宇──神农宫、慈諴宫、惠济宫,全都是潘家倡议兴建、供养;而北-屯垦也与潘家有很大关系,从士林、石牌、关渡、石门、-、甚至到桃园大溪、新竹关西等,都有他们开垦的足迹。

清咸丰9年(1859年)十月末,漳泉械斗结束後,士林旧街(芝兰街)几乎全毁,原本街民协议要於芝山岩山麓再建新街,但潘氏兄弟认为如果建新市街於芝山岩,万一泉州人又攻来,容易-入山区,於是倡议兴建新街於「下树林」。下树林泛指今日捷运线以西、基河路以东的区域,拓垦之初因树木丛生而得名。後来潘永清被推举为士林新街及慈諴宫复兴重建的董事,以慈諴宫为中心的重建家园行动於是展开,士林潘宅「潘元记古厝」也在此时兴建,就座落在慈諴宫的西南方,公共市场旁,当时为清咸丰10年(1860年)。

建筑特色:

依「士林潘宅」的地理位置来看,俨然已居於行政指挥的地位;而屋後就是基隆旧河(今天基河路)的渡头,可通往淡水河与当时已成街市的艋舺(今万华),又有交通与商业之便,可见当时潘家在士林的声望如日中天。

潘元记古厝原来为二进四护龙格局,在店屋密集的市街中,主要为砖造,壁面平整,楼高一层。现在大南路101号屋舍的第二进,因为曾作为芝兰堡团防局总部,是街区重要的防御指挥中心,所以当时街民称此屋为「局馆」。局馆前後由东向西以一直线划分成前庭、正门、中庭、大厅、中厅、凉亭、後厅、後门等,凡有公共事务拜访潘宅的人,必须一道道往深进走入,曾经门庭若市。各厅门额原有题字「第一憨窠」、「大半生涯」等,表明主人淡泊名利的心志,可惜字迹已模糊难辨。门额上方以「瓦花」做装饰,兼具通风功能。

就在-92年(2003年),台北市政府尚在评估潘家古厝是否作为古蹟保存之际,此屋後半部旋即遭部份支持拆建更新的所有权人拆毁,如今整座宅舍只剩下前半部(现出租做为商店),後半部只剩断垣残壁,连屋顶都没有;尽管如此,古蹟委员会仍认为不影响文化资产的价值判断,因为潘家为士林开基始祖,对地方贡献卓越,古厝能留存至今已难能可贵,所以依然宣布为古蹟,继续予以保存并规划整理。

参考资料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culture/building/Bsource_u01_-int.p-p『市民休闲网--文化台北』,letsgo.-ei-elife.net/cgi-bin/-_t-eme?page=3f6e6a55『士林国小』,.slps.tp.edu/slstory/slstory_2/data1/slstory_2_12《台北古蹟侦探游》,李乾朗审订,远流出版社,61页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大稻埕江山楼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溪公会堂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