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常识

水头(又名前水头、金水)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1512

创建年代:元延佑二年(1315年以後)竣工年代:

兴建者(开基祖):黄姓开基祖仲卿公、李姓、蔡姓、陈姓、郑姓等

历史沿革:

水头的开垦,相传最早有白姓族人之渔船,靠屿避风,搭建茅屋,其位置大约在後界靠海之处(现王姓宅地处),但年代无从考据。有文字记载之水头聚落的开庄,是水头黄姓之开金祖黄辅(仲卿公),因避元乱,由同安金柄迁浯而定居於水头。仲卿公,元朝延佑二年(1315年)登乙卯科第二十六名进士,因避祸遁世不仕,迁居浯岛,生三子景懋、景昌、景盛,除二房迁往漳州外,其余长居水头,世代繁衍。除此之外,中界居住的李姓族人,是自同安李厝迁至於此地,以及琼林蔡姓前水头支派,构成了水头多姓村的规模。

水头早在1315年左右便有人开垦,至明末已然成为浯岛上的大聚落,但清迁界令执行时,百废待兴。目前的规模是清乾隆以後的发展。由於黄氏长房於杭州经营布稠以及二房於锦州的经商致富,聚落经济力量蓬勃。早期致富者热心公益,主要在於服务乡里与亲族,如修建宗祠、建屋舍及办教育。以办教育而言,三房汝试公除出资修建大宗祠外,亦建书斋「酉堂」於中界,此乃金门唯一略具园池雏形的建筑群;当时设立之书院,尚有伯合公的四维堂、楚公的怡斋(即下学仔与四维堂毗连)、冀公的懋斋(即顶六柱书房)与衣言公的卓斋(即顶书房仔)等四个私塾,除教育宗族子弟外,其他附近乡里无私塾者亦来此就读,除了酉堂外,其他的几个私塾已不复存在。由於各氏族的努力,使得水头成为金门岛上最富庶的聚落,且有自己的码头停泊船只(昔日码头地点在水头西北边,往後丰港的路旁,两块凸出水面的石头间)。近代以来,由於鸦片战争厦门的开港,使得与出洋的-更频繁,多至印尼、新加坡、-、美洲-、-,其中以印尼归侨最为着称。当时华侨汇款透过海外商会自组的「信汇局」,族人将资金汇回水头家中补贴家用、兴建洋楼,同时也创办了金水小学,进一步延续教育的功能。水头村的历史,就是一部向外开拓的奋斗史

聚落或市街建筑特色:

金门大多数的聚落,是属於单姓血缘的聚落,也就是一个宗族垦殖一个聚落范围。金门国家公园七个传统聚落中的六个,山后(王)、南山(李)、北山(李)、琼林(蔡)、珠山(薛)、欧厝(欧阳)均是单姓村,只有水头是黄、李、蔡、陈等姓集居的多姓村。

多姓集居的情况在金门并不多见,主要出现四种地方:第一、商业活动频繁的城镇,如後浦、沙尾(沙美)、山外等地;第二、港口或码头,如水头、官澳等地;第三、-卫戍的城寨,如金门千户所城(金门城);第四、水源丰富,耕地充足,如小径。市街或码头,都需要不同的专业分工,需要有不同的职业角色,来担负城镇的运作,因此会有集居的现象;金门城则因为是明代的千户所,有许多不同姓氏的移垦军户来此,经过长久的时间後,落地生根,形成集居;水源丰富、耕地充足也可容纳较多的异姓开垦,较无相互争夺资源的冲突之机会。

水头分为顶界(黄厝顶,黄姓)、中界(黄、蔡及李姓)、下界(多为李姓)、後界(黄姓、陈姓、郑姓。後界以惠德宫为界,分为宫前、宫後,宫後应多居陈姓,又称後陈)。无单一朝向,建物因地势而建。村前东南以金门城西门外之龟山及香炉山围左案山,西面海边以狮头山、塔山为右案山,状似文武二山对立,聚落前案山较低,依缓坡配置。

多姓村的水头有四座宗祠,三座属黄姓,一座为李姓所有,分别是「黄氏家庙」(大宗宗祠)、「世泽堂」(黄氏小宗宗祠)、「三房世懋宗祠」(黄氏三房宗祠),以及「李氏家庙」等四座。「黄氏家庙」创建年代约在明洪武末年间(1390-1398年间),其祭祀以清明、冬至为主,由新婚六人值头家,已婚及三十岁以上未婚方可吃头。「世泽堂」的小宗宗祠,其创建年代并无记载,不过也应於明代之际,上元与冬至次日祭祖,十六岁以上裔孙均须参加。「三房世懋宗祠」,兴建於-十八年至二十二年间,同样在上元与冬至次日祭祖,十六岁以上裔孙参加。「李氏家庙」创建年代不详,不过应於明代之际已经兴建,清明、冬至祭祖的传统持续至今。水头的宫庙有三:「金水寺」,创建年代不详,约於明代即出现,-八十三年修建,前殿祭拜关圣帝君,後殿奉祀佛祖,此寺为全金门共同祭祀,头家一部份由水头承担,另再分为四甲头轮流承办。「惠德宫」,为後界的甲头庙,创建年代并无记载,祭祀主神为温府、金府、朱府、苏府、李府-,正月十五日及正月二十五日祭祀。「灵济宫」,是下界的甲头庙,祭祀主神苏府-,每年正月十六日祭祀。民居建筑最为着称的有清乾隆时期的「十八支梁」(九座二落大厝),以及1920-30年代中界的得月楼洋楼群。水头兼具了闽南传统聚落及近代侨汇经济洋楼之建筑文化。

周围环境景观及聚落或市街现况及使用状况

传统风貌保存尚称完整,其中顶界(黄厝顶)、中界甲头内之历史建筑的保存尤具特色。近五年来,金门县立文化中心曾於此举行「水头厝风情」文艺季,另外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投入相当多的物力人力,进行历史建筑维护与再利用,社区组织也逐步发展,管理维护情况良好。

参考资料 江柏炜,《金门县历史建筑清查计画》,2003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殷海光故居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英雄纪念碑(旧名清国人之墓或-英雄墓)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