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常识

殷海光故居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18

地点:台北市大安区温州街18巷16弄1-1号

历史沿革:

温州街18巷16弄一带,在浓郁苍翠树丛里隐身着许多木造日式宿舍,零星错落在周遭改建的住宅公寓中,这里是日治时期台北帝国大学(今-大学)的教授宿舍群,有不少学者在此栖身,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息,自由学术之风也因此逐渐在这一带蕴育而生。位在16弄底的1-1号日式住宅,即是-大学哲学系教授殷海光的故居。

殷海光先生,-8年(1919年)生於湖北黄冈,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後,就读於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抗战爆发後,投入青年军。1949年来台,8月进台大哲学系任教,1956年住进这栋宿舍,一直到他去世,共住13年。《自由中国》创刊後,与夏道平同为该刊编辑与主笔,秉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勇於批评当局、对抗威权,撰写批评时政的文字,启迪学术与社会良知,并於住处常聚集许多文人和知识分子,因而受特务於当时在附近长期监视。1969年9月16日抑郁而终,享年51岁。

殷海光过世後,其妻夏君璐女士於1971年前往美国定居,三十多年来,这栋宅院在後续进住者刻意维护下,保存良好。因为殷海光先生是中国自由主义重要传承人物,见证1950年代知识份子参与-运动之历史痕迹,其建物具有与重要人物相关之保存价值,周边整体环境脉络,亦展现当年知识份子批判时政所处之环境氛围,所以被市政府公告为古蹟予以保存。

建筑特色:

这栋屋舍建於日昭和20年(西元1945年,-34年),为地上一层之日式木造房屋,与周遭其他-大学教授宿舍相连。本建物基地呈三角形,原为东西向的长形屋,外墙为雨淋板;室内原榻榻米房间已改为磨石子地,这是战後外省族群使用日式空间时常做的改变。建筑物部份外观、室内地板、天花板、部份的门已有改建,但仍留有隔墙。所使用之建材虽非上品,且规模不大,但庭院颇具规模。

户外庭院水池、水沟、假山等,据夏君璐女士转述,均由殷先生亲建,包括命名为「愚公河」的排水沟、称做「孤峰山」的土石堆等,殷海光最喜欢和学生在这个院子中高谈阔论。屋旁的水泥砖砌水池,是殷海光的泡汤池,也是女儿的游泳池,据说建材来自台大校警宿舍的废弃材料。故居後方的水系,可能为塯公圳支流之遗迹,代表台北地区最早发展之都市纹理。

一生致力学术研究的殷海光,书房位於东南角,两面开窗,正临庭院。屋内除了书桌,其他空间几乎都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本,没有多余的电器设备,由此可见其简约生活。

参考资料 『台北市文化局』,.culture/building/view.p-p?vid=143&page=1『殷海光故居保存规划』,陈文茜,wblog.net/p_y-k/arc-ives/2003_08《台北古蹟侦探游》,李乾朗审订,远流出版社,199页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水分计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水头(又名前水头、金水)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