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常识

社区剧场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54

「社区剧场」是一-的概念性名词,泛指蕴生於社区、与当地居民密切互动的剧场型式,不仅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更扮演着引导新观众进入剧场,以维持当地剧场生命力的角色。这种存在於生活中的剧场型式,对於人们戏剧潜能的启迪,戏剧素养的培养,以及戏剧的普及化,影响深远。

依据经营理念、演出状况的不同,-当代的社区剧场可概要归类为四种型态:

1.传统的社区剧场

17世纪以来,-社会即存在的戏曲结社传统(即子弟戏)为-社区剧场的典型,子弟团出身於同聚落或者信仰圈,属於自发性的区域性组织,配合祭祀节令组成业余的表演团体,鼓励民众参与演出。1950年代之前子弟团为大众文化的主力,其主要力量来自社区参与的根深蒂固。1960年代之後社会环境急遽转变,乡村人口流失,社区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淡薄,加上年轻人对於传统子弟团活动缺乏兴趣,子弟团由盛转衰。

2.地方性色彩强烈的社区剧团

「社区剧场」一词在-的普及使用始於-80年7月文建会的「社区剧场活动推展计画」,诸多剧团如:新竹玉米田剧团、台中观点剧坊、台南台南人剧团、高雄南风剧团、台东台东剧团等,因配合文建会社区剧团之定义执行运作,为此,其剧本多致力於当地风土的描写与情感的展现;在官方扶植的背景之下,剧团的行政运作健全,与一般商业剧团无异;成员多半来自无剧场经验的社会人士或青年学子。这些剧团的共同点在於社区剧场的发展形式为该剧团阶段性的目标,剧团不愿受限於单一发展方向,发展进程便陆续举办实验剧展,以求发展方向的多元和吸收多样的观众,对於社区剧场的关注仅止於作品题材来源及下乡演出。

3.小型社区的社区剧团

此类剧团以较小、较明确的区域作为剧团主要服务的地理范围,例如:台北民生社区的民心剧团、内湖社区的锅子妈妈剧团、民辉社区的民辉环保剧团、文山社区的老人社区剧团--喜临门生命剧场、台中县的顽石剧团及石冈妈妈剧团等。它们特色在於从居住的社区出发,以社区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此「社区」的概念近於一般所认知的居住的「社区」的概念,这类剧团在创团时即清楚确立发展方向,因此剧团的运作和发展以和社区居民良好互动、相生相长为主要目标。而剧团作品的表达,除了关怀社区居民、与社区生活互动,领导者的所学和专长亦成为剧团表演甚至社区教育的一环。

4.具浓烈社会改革色彩的社区剧团

1990年代以民众为中心,强调藉由剧场反映社会问题和人民苦处的民众剧场的概念传到-,主张与环境结合的理念与当时的小剧场运动结合,发展延伸至90年代末,除却实验性表达与过度的理想性,走进校园和社区,将剧场还给民众,这类剧团以425环境剧团、江之翠实验剧团和1998年在台南成立的乌鹜社区教育剧场剧团为典型。它们把社区剧场视为达到社会改革的剧场形式,企图透过剧场的表达进行严肃的社会改革;因此演出常与其他社会改革团体进行某种程度的结合。由於某种主导的意识形态强烈,因此剧团表达和发展变动的可能性较低。

社区剧场的概念源自於西方,在-的发展与成效犹待长期观察与评量;传统的社区剧场没落,地方性色彩强烈的社区剧团循序发展,重视剧场艺术;小型社区的社区剧团与强调社会改革的社区剧团从各自观点出发,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努力。延续子弟团的概念,-的社区剧场应立基於传统戏剧的基础并延伸强化,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公有剧团,其成员义务参与,以传习社区艺术与交流社区资讯为主要活动目的。

参考资料

    邱坤良主编,《社区剧场工作手册》,台北:文建会,1998,页11。林伟瑜,〈社区剧场名与实〉,《一九九九-现代剧场研讨会-集——社区剧场》,台北:文建会,1999,页95-106。林伟瑜,《当代-社区剧场》,台北:扬智文化,2000。郭晓芸,〈民众剧场─将戏剧回馈给民众〉,《生命力新闻》网站,-ttp://vita.fju.edu.tw/vita5/arc-ives/004793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祝安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白字戏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