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常识

前卫表演艺术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83

采取反对传统形式,惯於挑衅社会与观众,表演形式有跨领域(intermedia)的倾向,对文本的依赖降低,演出者不限於专业剧场人士,并经常於另类展演空间或街头演出。台湾的前卫艺术表演,在观念上,受到西方前卫运动的影响,尤其是在美国纽约(New York)发展的第二波前卫艺术运动,如偶发艺术(Happening)、跨领域等,另外几个国外团体,包括日本舞踏团体「白虎社」(Byakko-Sha)、波兰耶日?葛罗托斯基(Jerzy Grotowski)的贫穷剧场、面包傀儡剧(The Bread and Puppet Theatre)的巨型偶、理察?谢喜纳(Richard Schechner)的环境剧场等,对台湾前卫表演艺术的演出形式,有直接的影响。

1980年代初,原属美术界的前卫艺术观念,蔓延到剧场界。台湾早期重要的作品包括陈界仁等人的《机能丧失第三号》(1983)、「洛河展意」的《传闻——街头式》(1986)、「奶?精?仪式」的《创世纪——试爆子宫》(1986)。台湾前卫艺术表演的兴盛,与1980年代小剧场运动有着密切的关联,说明历史条件对前卫表演艺术的影响。许多剧团,如「河左岸剧场」、「台湾渥克剧团」、「环墟剧团」、「临界点剧象录剧团」、「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等,都展现前卫表演艺术的风格。此外,前卫表演艺术的模糊性格,反映创作者的身分难以归类,如陈明才、侯俊明、陈界仁等,而演出团队的经常是昙花一现,或者采取游击战式的展演策略,如「受精卵剧团」。

致力於推动前卫表演的台湾团体,包括王墨林的「身体气象馆」,於2002年开始,每年主办国际行为艺术节(TIPAF);郭文泰(Craig Quintero)的「河床剧团」,则致力於经典前卫剧场的表演理念,剧作如《未来主义的食谱》(2003)与《罗伯威尔森的生平时代》(2004)。

中文关键字:小剧场 , 挑衅观众 , 街头演出

参考资料

    姚瑞中。2007。《台湾行为艺术档案》。台北:艺术家。王墨林。1990。《都市剧场与身体》。台北:稻乡。锺明德。1995。《现代戏剧讲座:从写实主义到後现代主义》。「戏剧丛书」7。台北:书林。锺明德。1999。《台湾小剧场运动史(1980-1989):寻找另类美学与政治》。「剧场风景」1。台北:扬智文化。吴全成主编。1996。《台湾现代剧场研讨会论文集:1986-1995台湾小剧场》。台北:文建会。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刺桐花开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再一次拒绝长大剧团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