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常识

卓明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15

流浪姿态,剧场任侠─卓明

1947年在高雄出生,在台北长大,二十岁投入台湾电影制作团队,三十岁与一群朋友创立了台湾现代剧场先驱的兰陵剧坊,四十岁成为台湾心理剧场的重要教育与创作者,五十岁离开台北开始流浪台湾各地剧场合作训练与创作,即将满六十岁的卓明老师,依然不灭对於戏剧的热爱,先後推动各种戏剧养成的教育机会,持续引领着台湾现代戏剧的後进,享受戏剧、身体与心灵摩擦撞击的吉光片羽。

从小就在寿星戏院看电影、新高戏院看布袋戏、皮影戏的卓明,成长阶段即与电影和戏剧綑绑难以割离的脐带,一直到进入政战学校影剧系,电影创作成为卓明年轻生命中与世界对话最重要的通道。进入社会之後,卓明持续电影制作的热情,参与不少电影的拍摄团队,并且担任「影响」、「世界电影」等电影杂志的专栏作家,并且在这个阶段,开始认识不少当时台湾出色的艺文工作者,包括蒋勳、林怀民、金士杰等人,成为80年代之前台北艺文界的重要人物。

在1980年由姚一苇教授推动的「实验剧展」中,企图打破写实主义的话剧形式,鼓励当时的剧团发表以创新和实验为主的创作,引起台北剧场界重新省思对於现代戏剧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呈现,在这一波的「实验剧展」浪潮袭卷之下,卓明与金士杰、吴静吉等人一同成立了「兰陵剧坊」,并在第一届剧展中发表《包袱》、《公鸡与公寓》、《荷珠新配》等作品,激起观众和艺文界的热烈回响。在当时台湾剧场沉寂枯燥的创作环境中,「兰陵剧坊」的出现正如一把野火无境蔓延,不但烧出了剧场美学的重新诠释,并也烧出了後续包括「屏风」、「表演工作坊」等剧团的出现以及90年代的小剧场运动。在如此充满生命力与活力的剧场年代,卓明开始大量从事戏剧的创作与演出,陆续推出结合台湾本土歌谣的实验戏剧《新春歌谣音乐会》、尝试打破剧本,即兴表演语言、肢体和剧场空间的《猫的天堂》;1990年与蒋勳、李天柱合作的《代面》则是以南北朝历史重塑中国版的伊底帕斯情节,探索古典剧本与意象剧场的融合;接着与摇滚歌手薛岳合作的《九歌》,则是苦叹台湾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各种阴暗与污染,并在时空转换之际以重返远古九歌时代,以无言剧方式辨证乌托邦是否存在的梦想与悲哀;至於他和「兰陵剧坊」合作的最後一出作品《一条蜿蜒的河流》,则透过与演员长期的集体创作,演绎出「演员剧场」和「心理剧场」的实验类型,而这种集体合作,以自身经验作为元素的创作方式,也成为卓明日後重要的创作型态与风格。

在长时间以西方戏剧形式和都会角度从事创作的卓明,慢慢地开始思考台湾人的戏剧创作是什麽,什麽样的故事才能与我们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他开始大量从事演员训练与开发的计画,并且远离台北与台湾不同地区的剧场合作,希望带动边缘的戏剧创作,找寻属於边缘主体性的创作能量与内容。1991年开始,卓明与台南的「台南人剧团」、「魅登峰老人剧团」,台东的「台东剧团」、高雄的「南风剧团」、「辣妈妈剧团」、屏东的「黑珍珠剧团」等不同类型的剧团进行大量的合作,除了开设演员训练课程,引发其对於自身、环境和戏剧的连结之外,并与这些剧团一同进行创作的发表,其中他与高雄「南风剧团」合作的《高富雄传奇》、《封神榜》与《沙涡中的沙文》,不但协助「南风剧团」未来的剧场美学塑造,给予高雄地区戏剧创作者新的表演启发,并且透过不断的田野调查与集体剧本发想,,不管是《高富雄传奇》中对於高雄历史与在地人文的探索,或是《封神榜》中对於红毛港发展的反省与关怀,均激发了戏剧与土地相遇的美感与社会行动的能量。

而在2004年下旬,卓明也与许淑真等高雄的艺文工作者,一同策划举办「Live Art工作坊」,透过视觉平面与动觉表演等跨领域艺术的尝试与结合,打破固有艺术表演的框架与习性,重新开发并诠释人类的言语、肢体、感官和创作间的可能性,并且重新看待观众与表演者间的关系,重新移动彼此主动与被动观看的位置,创造当代新型态的艺术表演。

从电影到剧场,从导演到演员,从创作者到教育者,从中心到边缘,卓明活力十足地在台湾各处剧场旅行流动着,他从不急着给予自己一个安全的位置与固着的定位,只是期待着看到台湾剧场能有更多的自觉与主动,能有更好的发展与表现。2004年他获得高雄市文艺奖的肯定,但这只是他漫长剧场生命中短暂的过客,未来他仍然计画不停地流动在戏剧与跨艺术的领域中,寻找什麽是肢体的表现,什麽是戏剧的面貌,什麽是属於我们土地的剧场。而此时此刻,他如同任侠传记中的豪迈人物,不己不私地带领後进,大伙边走边唱边说边演属於剧场的大小事。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台北丹凤社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南管戏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