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常识

竹马戏表演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414

竹马戏发源於福建漳浦、龙海、东山、云霄沿海一带,盛行於宋代。在当地民歌、小调、南曲等说唱技艺基础上,吸收融合闽南木偶戏、梨园戏的唱腔及表演盛而逐渐形成。其前身为「竹马灯」,「竹马灯」又称「耍马灯」、「踩马灯」、「跑马灯」、「唱马灯」等,流行於中国南方各省。原为旧时年节或上元节扮竹马的阵头表演,农民组织马灯队,敲锣打鼓,边歌边舞。

  竹马戏以竹制马为道具。竹马以竹篾扎形,并在外头蒙上黑、赤、青、花、白等多种颜色纸,画上马头,糊制成马的形状。演出时,竹马的前节挂在演员面前齐腹高处,後半部安置在背後腰椎处,使演员看起来如骑在马上般,再加以骑马的动作,使表演更生动。

  竹马戏的演出阵容各地有所不同,有八人班、九人班、十二人班、十六人班。演出的唱腔为闽南方言歌仔调,对白用顺口溜的方式呈现。因竹马戏是由民间歌舞竹马灯发展而来,表演动作多集中在上身及面部眉眼传神上,脚步不如手部动作丰富,通常仅上身左右扭动摇摆。表演时,一出台走「大圆圈」,丑脚用「大跳」,生脚用「小跳」,旦脚踏「四角头」。旦、丑的表演有固定的程序:旦脚手置前胸、脚行蹀步,行进时,脚尖翘起,每步约三寸;手法有指手、分手、啄手、螃蟹手等。「举天」是旦脚特有的动作,表演时用垫脚,双手举天。早期旦脚演出时常将脚跟提起藏在裤管中,脚尖着地,另装木蹄,如同缠足妇女行走般。而丑脚的基本身段有曲腿、摇肩、雀跃;表演程式有跳步、双手指地、一手指身边,一手在肚边,拿扇在肩边,出水看等。表演生动活泼,一句道白就配合一个动作及一个表情。

  竹马戏开场的第一个节目称「跑四喜」,由四个旦脚扮演春、夏、秋、冬四个脚色,骑竹马出场,边舞弄边唱曲,後来甚有以十二生肖为主的演出。竹马戏的伴奏乐器以琵琶、洞箫、横笛为主。後因纸糊的竹马易破损,故改以蒙上布代替,而渐渐发展成布马阵。

  根据施德玉在其〈台湾「竹马戏」音乐之探讨〉一文中之论述,目前台湾唯一的竹马阵团,所属於台南县新营市土库里土安宫。由於竹马戏团在台湾仅此一团,为求保存及传承该艺术文化,文建会委托施德玉女士主持保存工作,不仅录影记录,更将该团经典剧目、音乐及艺人生命史加以记录保存。

参考资料

    薛宗明《台湾音乐辞典》,台北:台湾商务,2003。林鹤宜《台湾戏剧史》,台北:国立空中大学,2003。施德玉〈竹马戏音乐之探讨〉,《艺术学报》第68期,台北:国立台湾艺术大学,2001。施德玉〈闽台竹马戏之探讨〉《艺术学报》第71期,台北:国立台湾艺术大学,2002。谢华章〈南靖竹马戏〉,《福建日报》,2005年1月12日。出於http://.66163/fujian_w/news/fjrb/big5/content/2005-01/12/content_694360.htm (2006/2/11)大纪元文化网:传统戏剧--竹马戏。出於http://.epochtimes/b5/3/3/1/c10966.htm (2006/2/11)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磨斧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福龙轩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