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常识

常用称呼语大全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29

  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称呼是否得体,介绍是否符合规范,都会影响到对方的心情,同时,也显露出自我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为了融洽、愉快地交往,我们有必要知晓称呼介绍的一般知识和规则。

称呼语是随着说话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而变化的,比较典型的有尊称和泛称。


  1、尊称是指对人尊敬的称呼。现代汉语常用的有:

  “您—”“您好,请您……”,是使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称呼。

  “贵—”“贵姓”(问对方姓)、“贵庚”(问对方年龄),“贵公司”(指称对方公司)等等。

  “大作”(指别人的文章、著作)。

  “老—”专指德高望重的老人,有三种用法:

  ①您+老:如“您老近来如何?”

  ②姓+老:如“冯老”、“郭老”。

  ③双音名字中的头一个字+老:如“望老”(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尊称)。

  2、泛称是指对人的一般称呼,以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来划分,常用的称呼有以下几种:

社交场合称呼的表达
(1)姓或姓名+职衔称/职务/职业称/爵位举例
王教授、哈利上将、刘厂长、李教师、爱德华公爵正式(2)姓名
(3)泛尊称或职业称
(4)老/小+姓吴丽华
同志、先生、小姐、大使先生
老李、小张非正式(5)姓+辈份称呼或辈份称呼
(6)名或名+同志李伯伯、叔叔
振宇或振宇同志

  一般地说,以上表(4)、(5)、(6)来相称的,双方的关系亲密,不必拘束;以(1)、(3)来称的,通常意味着两人之间只存在事务性的关系;只用姓名来称呼的,是表达一种介乎亲密和拘谨之间的关系。

  在社交场合,人们对别人如何称呼自己是十分敏感的,称呼得当,能够使双方产生心理上的融洽,交际会进行得顺利、愉悦。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同,说话的场合经常变化,对话双方的身份、年龄、文化背景也不一样,因此,在使用称呼语时就需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称呼语的语义受交际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交际者关系的亲近与疏远,会使相同的称呼语具有截然不同的意蕴。如“同志”本是“志同道合”者的称呼,是我国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称呼。但是,如果原本亲密的人之间互称“同志”,就会使亲近的关系疏远,甚至传递的可能是一个彼此分道扬镳的信息。

  社会交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所以,社交中的称呼语的涵义也就会受社会变迁的影响。最近几年,“先生”、“小姐”、“女士”一类的称呼流行起来了,大都是受了外来影响的缘故。“先生”的称呼包含了人格的平等,以及对于他人的尊重。从公关角度讲,以“先生”、“女士”相称,较之带理想色彩的“同志”称呼,更有利于提高交际效果。

  我们这里谈谈一些国家的一般称呼。“先生)是对成年男子的称呼。在美国,12岁以上的男子就享有“先生”的称号;日本人对身份高的女子也称“先生”。称先生的同时可以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密特朗先生”、“议员先生”、“教授先生”、“市长先生”等。

  “女士”是西方国家对成年女性的通称,一般冠以她自己而非丈夫的姓名。也可以称“夫人”,冠以丈夫的姓名或丈夫的姓、她的名;已离婚的妇女可冠以她自己的姓名或前夫的姓、她的名,而不能仅是前夫的姓。成年而未婚的女子称“小姐”,冠以她的姓名。对不了解其婚姻状况的女子可泛称“小姐”或“女士”。西方女性的心态是,即使已婚,你仍称其为“小姐”,被认为是一种可愉快接受的“过错”。这些称呼前也可以冠以职称衔称。

  对有官衔的人称官衔,而对部长、将军、主教以上的男女高级官员,可酌情称“阁下”,并冠以职衔。如“部长阁下”,“撒切尔首相阁下”、“将军阁下”。但有些欧美国家如德国、美国、墨西哥等往往称“先生”而不称“阁下”。

  对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对有爵位的人,称爵位,也可称“阁下”、“先生”。

  对有知识或博士学位的人,称职衔或学位。尤其对具有博士学位的德国人,最好时刻记在心上,并不厌其烦地使用“博士”这个称呼。在些国家助理医生也称“医生”、副教授也称“教授”。在英国,对内科医生称“医生”,而对外科医生则称“先生”。

  对军官,称军衔或先生,或姓名。

  尽管你是一个无神论者,对宗教界神职人员也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称呼他们的宗教职称,或加姓名、先生,如“牧师先生”、“阿勃杜拉阿訇”等。

  西方人也很在意别人对他们的称呼。华盛顿喜欢听别人恭敬地称他:“陛下,美国大总统”,凯萨琳女王拒绝拆阅信封未尊称她为“陛下”的信函。在对外交往中,我们最好是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习惯,合乎礼节的称呼。

  第二,避免不恰当的称呼语。

  不恰当的称呼语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变“专称”为“泛称”;二是变“贬称”为“褒称”;三是跨文化交际中的生搬硬套。变“专称”为“泛称”的,最典型的是“师傅”这一称呼语。“师傅”本指工、商、戏剧等行业中向徒弟传授技艺的人,是对有手艺活人的尊称。但如果与陌生人打交道,言必称“师傅”,就势必造成交际双方情感上的障碍。如在舞场上,男子邀舞时说:“师傅,请赏光。”这种称呼肯定是邀不到舞伴的。

  变“贬称”为“褒称”的情形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现在称呼语的同义语选择上。如称女性老年人,就有老人家、老婆婆、老奶奶、老同志、老婆子、老太婆等同义语。前四个词是属褒称,带有尊敬对方的感情色彩;后两个词是属贬称,带有蔑视对方的感情色彩。在社交时,应避免使用粗鄙的贬称,而使用有礼貌的褒称,这样才能使得交际对象产生同你交往的欲望。

  另一种表现在称呼语的语词结构上。试比较“卖票的在哪里?我买到上海的票”和“卖票的小姐在哪里?我想买张到上海的票”两句话,后一句显然比前一句听起来舒服多了。因为前一句属“的”字结构,后一句属偏正结构。从交际功能看,“的”字结构称呼语含有轻视、不尊重的贬义色彩,而偏正结构称呼语无贬义色彩,起码属于中性的。所以,在社交中,应避免使用这种令人不快的“的”字结构称呼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生搬硬套,也会造成交际中的障碍。“老”字称呼语,在我国是一种尊称,但是西方一些国家就忌讳说“老”。一位导游陪同美国一位老先生旅游时说:“你老还真热爱自然,这么大年纪也不怕劳累,真难得。”谁知老先生满脸不悦地说:“我老了吗?”导游自找没趣。两人一路默默无语。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要注意不同的文化传统习惯,知晓对方的禁忌。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打电话的技巧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语言礼仪的表达方式——暗示法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