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大公报》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535

清末﹑民国时期著名日报之一。 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创办人英敛之﹐富商王祝三(郅隆)为主要经济资助人。英主张变法维新﹐《大公报》遂在北方言论界初露头角。 1916年9月英将报纸盘售给王祝三。王时为安福系财阀﹐聘胡霖(政之)为总编辑兼经理。张勋复辟帝制﹐《大公报》着文声讨﹐营业渐有起色。直皖战争后﹐安福系失败﹐胡退出﹐报纸又走下坡路﹐直至1925年11月27日宣告停刊。 1926年夏﹐胡霖﹑张季鸾(《中华新报》主笔)筹备恢复《大公报》﹐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负责经济资助。 9月1日﹐《大公报》在天津复刊﹐吴任社长﹐胡任经理﹐张任总编辑﹐声明社训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并对《大公报》进行了一系列革新﹐突出新闻特性﹐编排醒目美观﹐注重培养人才。尤其是社评﹐力求言之有物﹐见解独特﹐对时政有所批评﹐很快名闻国内﹐《大公报》也一跃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之一。 1927年以后﹐《大公报》总体上对国民党持支持态度。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的加紧﹐《大公报》主张抗日﹐并发表了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西北通讯﹐首次披露了红军长征情况。为了应变﹐《大公报》开始筹备南方各版﹐1936年4月10日上海版发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公报》天津版于7月底停刊﹐上海版12月13日停刊。 《大公报》同人分赴各地办报﹐先后有汉口版﹑香港版﹑桂林版﹐最重要的重庆版自1938年12月1日起出版﹐销售额最高近十万份。它坚持抗日立场﹐鼓舞民心士气﹐对抗战起到了一定作用。 1941年4月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推选为当年最佳外国报纸﹐获荣誉奖章。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逝世﹐王芸生接任总编辑﹐曹谷冰﹑金诚夫﹑徐铸成等领导《大公报》。抗战胜利后﹐《大公报》上海版于1945年11月1日复刊﹐天津版12月1日复刊﹐香港版1948年3月15日复刊﹐重庆版继续出版。 《大公报》一度支持过国民党的内战政策﹐1948年后因立场有所改变受到当局迫害﹐重庆版一度被强行接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公报》重庆版﹑上海版先后停刊。天津版改名《进步日报》﹐旋又恢复原名﹐迁至北京出版﹐主要报导财政经济和国际问题﹐1966年9月10日停刊。香港版出版至今。 《大公报》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日报之一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四一二政变 四一二事变 四一二惨案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七七事变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