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细绳纹陶文化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483

台湾地区的史前文化,多是以陶片来做区别标准,其中,陶纹饰是一项重要的分类依据。细绳纹陶文化又名绳纹红陶文化,是个在距今大约四千五百年至四千七百年之前,分布於台湾西海岸及东海岸中南部地区的史前文化。西海岸中南部地区意指大甲溪以南、浊水溪以北的中部地区,以及曾文溪以南至鹅鸾鼻,包括澎湖群岛在内的西南部地区;东海岸则分布於花莲与台东沿岸。较具代表性的遗址,在台湾中部地区有清水的牛骂头下层、大肚乡的顶街下层等,西南部地区有台南永康的网寮、仁德乡的牛稠子下层、高雄林园乡凤鼻头第二层、屏东恒春的垦丁和鹅鸾鼻,及澎湖的良文港,东部则有大坑、盐寮、老番社等遗址。

  细绳纹陶文化可以说是台湾地区各史前文化之中,在地域上分布最广的,目前在各地先後发现的遗址,至少已经累积到八十几处以上。臧振华对於细绳纹陶文化陶器的一般特徵描述为:陶器以夹砂和细质的红陶为主。手制但经慢轮修整。器型以罐形器和钵形器为主,但前者为多。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细绳纹常施於陶器器身的腹部;此外,亦见划纹、方格纹、篮印纹、和彩绘纹等。该文化出土的石器,以打制和磨制的斧锄形器、长方形和半月形的石刀、长方形石锛、石镞、网坠与凹石为常见者。不过,虽有共同特徵,却也有许多地域性的变异,因而有不同的类型区分(黄士强与刘益昌1980:67;臧振华 1990:3)。黄士强与刘益昌曾经将台湾南部地区的细绳纹陶文化区分为牛稠子和垦丁两个类型,臧振华则认为大致可以分为澎湖锁港、屏东垦丁、和高雄凤鼻头类型。

  就目前考古学家的研究显示,细绳纹陶文化居民的生活可能以农业为其主要生业型态,因为这个文化出土了石锄、石斧和石刀等推测为农具的器物,另外垦丁和澎湖赤崁B两遗址各发现了一片带有稻壳印痕的陶片,经过监定两者都属於籼稻。除了农业之外,从遗址中所出土相当丰富的贝类、鱼骨、兽骨等生态遗留,由此可知,该群体相当程度地开采海洋及陆地的动物资源。这个文化的居民大多居住於海边沙丘和台地上,在局部地区并有自海岸沿河谷向内陆移住的情形。

  关於细绳纹陶文化的来源,在台湾考古学者之间主要有两种解释模型,大陆移民说与地区演化说。大陆移民说由张光直於1969年提出,他认为台湾的细绳纹陶是大陆东南沿海所谓「龙山形成期文化」最早到达台湾的一群;相对的地区演化说则为李光周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细绳纹陶文化许多器物的特徵,基本上与大坌坑之粗绳纹陶文化并没有什麽差别,代表着细绳纹陶文化是从大坌坑式粗绳纹陶文化发展出来的。这两位学者对於细绳纹陶文化来源看法之歧异主要原因在於,张光直着重於该文化的一些器物特徵在台湾找不到祖型,却与大陆东南沿海如青莲岗文化之内容相似,而李光周则强调细绳纹陶和大坌坑粗绳纹陶文化之间在陶器、石器上的相似性。两个学者在同一文化内容中选取不同的特徵来比较,产生了完全相异的推论。对此,臧振华於1990年透过分析澎湖群岛出土之考古资料,提出综合性的看法,认为台湾的细绳纹陶文化的确可能是源自其前身的大坌坑文化,但是其与大陆东南沿海的互动和交流,却也可能是这个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这个看法现在较为考古学界所认同,不过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体质人类学等的研究来佐证才行。

参考资料

    臧振华1990论台湾的细绳纹陶文化 ─ 兼论台湾史前文化来源问题研究的概念和方法,《田野考古》1(2):1-31。黄士强、刘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查与整修建议---考古遗址与旧社部份》,交通部观光局委托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之研究报告。参考网址http://.ttcsec.gov.tw/catashow/catashow.php?cata3=ca121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经济保护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糖业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