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中华-宪法体制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08

依据中华-宪法建构的国家体制。国民政府时期,依据-的三-义纲领、五权宪法架构,於1936年5月5日制定公布「中华-宪法草案」(通称「五五宪草」),作为宪法的蓝图。五五宪草虽强调直接民权,但国民大会所行使的是间接民权,拥有选举总统、立法委员等权力,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皆须向其负责,此与近代立宪主义强调的权力分立制衡原理大相迳庭,又因标榜「三-义」而造成其他党派的不满。

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协商会议,针对宪法体制的设计,通过「十二项宪草修改原则」。-在各党派杯葛制宪下,为避免-制宪,遂同意以「政协宪草」为蓝图,於12月25日制定中华-宪法。

1947年宪法公布後,尚未行宪,7月宣布全国进入动员戡乱时期,1948年4月,为了处理行宪与动员戡乱并存的问题,第一届国民大会制定「动员戡乱临时条款」,赋予总统在行政院院会决议之後,得以不受宪法有关紧急命令及-程序的拘束,作出紧急处分。

此一-体制原本是依据1946年中华-的-范围与制宪时疆域,但在1949年中华-政府退守-後,宪法领域与国家实际统治领域出现极大的落差。迁台初期,「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未对-体制造成重大侵害,出现较大问题的是,在行政院的要求下,立-未制定「省县自治通则」,而冻结宪法所规定的地方自治;应隶属司-的地方-与高等-,仍隶属行政院,司-未能最高-化,违背中华-宪法制定的本旨,权力分立原理遭到本质上的破坏。而在行宪後选出的第一届中央-代表,长期未能改选形成「万年国会」,亦使--无法落实。此外,国民政府在1928年施行「训政时期」所制定而带来-的违宪法规、动员戡乱体制、1949年开始实施的-体制,则使基本-无法受到保障。

1960年3月,在-当局主导下,由第一届国民大会修订临时条款,使蒋中正总统在5月20日第二任总统任期届满後,得以不依宪法本文规定,继续连任,是临时条款侵害宪法体制的重大关键。1966年3月,第一届国民大会再修订临时条款,授权总统设立动员戡乱机构,成立-会议,扩大总统的权限。1972年3月,临时条款最後一次修正,赋予长期延任的第一届中央-代表行使职权的宪法依据,并建立增额中央-代表体制。

在自由化、-化改革以回归-体制的历程上,1987年解除-,是-自由化改革的重要开端。1991年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在自由化方面,立-於1991年5月废止「惩治叛乱条例」,1992年修改「刑法」第100条,废止言论内乱罪;配合宪法增修条文,则先後推动国会全面改选、地方自治法制化及省市长民选与1996年总统直选,中华--体制与-原则至此得以落实。

但是,司-组织迄今仍然违宪,行政、立法部门的权力分立仍时有摩擦,总统与行政院长的权责分际不明,仍是中华--体制「实然」的问题。

中文关键字:五五宪草 , 五权宪法 ,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英文关键字May Fift- Constitution Draft , Five-Power Constitution , Temporary Provisions Effective During t-e Period of National Mobilization for Suppression of t-e Communist Rebellion

参考资料

    张耀曾、岑德彰编。1981。《中华-宪法史料》。台北:文海。缪全吉编着。1991。《中国制宪史资料汇编:宪法篇》。台北:国史馆。薛化元。1993。《--与-主义的辩证发展:张君劢思想研究》。台北:稻禾。薛化元等。2003。《战後--史》。台北:国家-纪念馆筹备处。薛化元。2006。《自由化-化:-通往--的道路》。「青少年-文库」。台北:日创社文化。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二坪顶遗址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补偿条例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