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保甲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14

清代为确保地方治安而实施的民防制度。按照编制,每十户组成一牌;每十牌组成一甲,每十甲组成一保。-早在郑氏时期已施行保甲,1684年(康熙23年)保甲制度仍被继续执行。

清初-的保甲遇到执行上的困难,只能行於街市,无法行於村庄,其症结在於村庄分布僻远,难以相互保结。特别是当时的莠民,或托身於班兵处所,或潜踪踪草地,横行乡里毫无顾忌。1702年-知县陈璸查觉事态严重,力陈-应严格施行保甲,以清查兵民杂处的问题。

雍正初期,福建巡抚、巡台御史鉴於-来台者越来越多,再力陈保甲的重要,并且认为业主比保甲长更贴近-。於是谕令业主之下的管事,充任各庄的保长、甲长,专门稽查游民。1737年(乾隆2年)的《大清会典》明定:-官员若对保甲奉行不力,以「失察-例」议处。19世纪以後-仍实行保甲制度,但因-社会的特殊环境,负责推行保甲之人,不限於保长与甲长,也包括在新竹山区出现的垦户首,以及桃竹苗地区家族的族正。

保甲制度因系松散之地方组织,实施至清朝中叶已弊端丛生。《-县志》指出,有保甲之名,无保甲之责,有保甲之累,无保甲之益,因此形同虚设;道光以後因外强侵扰,为强化保甲功能,在台北设保甲总局、保甲分局,台南设保甲局、保甲分局。

中文关键字:兵民杂处 , 失察- , 保长 , 甲长 , 治安

参考资料

    许毓良。2004。〈清代-的-与-以-控制为核心的讨论〉。博士-,-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戴炎辉。1979。《清代-之乡治》。「-研究丛刊」。台北:联经。-惯习研究会原着,-省文献委员会译编。1988。《-惯习记事(中译本):第三卷(上册)》。台中:-省文献委员会。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何斌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伯公壠遗址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