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勇营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83

清末的-主力。1850年(道光30年)以前的勇营,并非常设的军队,只在发生战争时,若正规军八旗、绿营兵力不足,即另行招募「乡勇」投入战局,事平裁撤。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天-队的战斗中,二支原本非正规军「乡勇」─湘勇、淮勇(即湘军、淮军),乘势而起,成为清廷的正规军。平定太平天国即以湘军、淮军为主力。为表示乡勇的编制不同於以往,而以「防军」统称之。

1865年(同治4年)太平天国平定以後,朝廷下令各省绿营迳自选锋,并依湘军、淮军营制组织「练军」,-在道光时期,已由-镇总兵官达洪阿从绿营选锋,但仅属於临时任务编组,没有改变营制,故达洪阿去职後旋散。练军成立後,清末的防军包括湘军、淮军、练军三大系统,最高位阶之指挥官称统领,可节制数营;其下各营的最高长官称营官。各营的卒伍不称「兵」,只称「勇」,因在军制上,必须与绿营、八旗有所区隔。清末各省还有许多乡勇,都仿傚防军的营制,施以训练或管理。但这些乡勇不能称为防军,因为不是编制内的军队,只能称为土勇。例如:清末由雾峰林家林朝栋所统领的「栋军」,在清法战争、施九缎事件中出力甚多,但栋军即土勇之一种。

中文关键字:湘军 , 淮军 , 练军 , 土勇 , 乡勇

参考资料

    许毓良。2007。〈清末-的防军〉。《近代史研究》,2007(3):78-99+159。王尔敏。1981。《淮军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罗尔纲。1997。《晚清兵志(第一卷):淮军志》。-:中华书局。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刘启光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动员戡乱体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