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识

下山仔寮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187

位在台南县七股乡龙山村境内。清道光3年(1823)之後,台江逐渐浮覆。清道光26年(1846),顶山仔7户居民迁至其南方飞沙仑仔顶(今中寮村沙仑寮北侧)拓垦,後子孙繁衍众多,居住空间不足,其中36户遂又南迁。原择定今龙山村公墓处聚集,但先行占用的6成陈姓居民不允,故赶走邻近捕鱼的笃加人邱强、邱小番,落脚今址,居民群力挖取泥土填置建地,搭草寮居住。因位在顶山仔寮之南,取名下山仔寮,当地居民简称山仔寮。

初来下山仔寮的36户居民,以姓氏分为六柱,人数较多的黄、蔡、陈、吴、王等五姓各为一柱,人数少的林、李、许、杨等合为一柱,村中事务由六柱公推老大(耆老)商议处理。此36户并设香案歃血为盟,发誓大姓不可欺负小姓,3户不可欺负两户。其居民所占据的所有土地均为公产,登记在池府千岁名下。

日明治34年(1901),行政区划属萧壠堡下山仔藔庄,当年下山仔藔庄还包括中藔仔及其以西的广大海坪;日大正9年(1920)改隶七股庄下山子寮大字;战後,沿用其名设为下山村,但村民觉得不雅,於-53年袭庄庙龙山宫之名,而易为龙山村。

早期-在庄头北边辟建广达94甲的水积湖,也属於公产,以淡水养殖鱼类。日昭和5年(1930)嘉南大圳完工,村民将水积湖填平,改易为农田种植稻米。

日昭和7年(1932)-日明治制糖株式会社徵购聚落东侧的玉成湖鱼塭改种农作物,有意收购水积湖,因为水积湖为公产,村民因其出售与否引发了一连串的纠纷和械斗,甚至有人入狱,村耆每以水积湖事件称之。日昭和11年(1936)日治政府颁布不得以神明的名义登记为土地所有权人,村众乃决议改为私有,将水积湖均分与409丁,每丁分得面积二分二厘的长条状农地两壠,各自经营。但因地势低洼,排水难泄,再改易经营鱼塭迄今。

另外,早期-生活困苦,为了活命,部分居民乘竹筏抢劫国赛港一带的商船,因此被称做竹筏仔贼,较出名的有蔡杰、蔡谢棕、吴才等。据传他们要出海前必先请示池府千岁,若是掷得允杯则无往不利,因此邻村称此-为贼池。

庄头的北侧及西侧则为浅海坪,居民逐次围筑鱼塭养殖吴郭鱼、草鱼、虱目鱼等,再往西的海域则可捕捉虱目鱼苗及鳗鱼苗,由於顶山仔及下山仔寮周围生产的虱目鱼及草鱼肉质鲜美,日治政府曾列为契作。战後村民将部分鱼塭改养虾、蟹、蛤仔等高价海产,近海牡蛎养殖也有插蚵改为吊蚵,收入渐丰。有鱼塭的村众变成较富裕的族群,尤其以林姓家族围筑的外国安等鱼塭面积最大。

除了丰沛的海产资源外,龙山社区民众也积极推动社区总体营造。民众一方利用蚵壳废弃物,创意做拚贴、装饰,并且组合成一只一只的黑面琵鹭,还将渔村生活的场景溶入彩绘艺术中,因此走在聚落中,随处可欣赏到一幕幕创造空间艺术。

聚落的西南方则有数家竹筏业者提供畅游泻湖的套装行程。再加上当地盛产的海产料理,以及周边-盐博物馆、七股盐山、黑面琵鹭保护区等景点,形成一带状游憩路线。

 

参考资料

    林梓联,〈七股乡龙山村渔村建设新风貌展望与建议〉,《农业经营管理会讯》31期,2002。黄正安,《龙山村村志与龙山宫外史》,台南:七股乡龙山村龙山宫管理委员会,1999。林圣钦等撰述,《-地名辞书卷七:台南县》,南投市:国史馆-文献馆,2002。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中山里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三和车站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