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识

六甲瓦窑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44

从明郑时期六甲就开始就有砖瓦业,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烧造和运用的模式源於-福建,但随着-社会背景、结构的改变,逐渐产生本土特色。根据记载明郑时期-的瓦窑有一共有10条左右,六甲大约有5、6条,数量占了当时-总瓦窑数的一半以上。日治时期大约有窑40条左右,数量相当可观。

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各种产业迅速发展,人口也迅速的增加,六甲的瓦业不断的发展,-45年左右,六甲的瓦窑已经发展至50条左右,因为需求大,所以瓦窑数急速增加,到了-60年,瓦窑数量更是增加至100条左右。老一辈人有一个口耳相传的传说,传说当时六甲每要建造第100条时,就会倒塌一条,所以最多只达到99条,虽然如此,六甲当时已经是-最大的瓦窑区,而且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同时,六甲瓦业的发展瞪视达到巅峰,瓦窑聚集如族群,乡人世代相传,化赤土之土为红砖赤瓦,缔造出瓦窑之乡的美誉。

六甲的黏土拿来窑烧不需要上彩涂料就能烧出色泽柔和温润的赤砖红瓦,质地十分坚实。烧制完成之後以供应南-的需求为主,瓦窑每窑须烧45天,一年烧三、四次,长年多窑同时窑烧,白天黑烟夜里火光,成了六甲长年的景观,当时就有-的景德镇之称,六甲瓦窑的历史最长,而日夜不停的烧窑,弥漫整个六甲的天空,使得六甲有如黑乡一般。

六甲瓦窑的分布可分为两个地区, 主要在台南县六甲乡七甲村、龙湖村、二甲村与官田乡的二镇村,当时的六甲瓦乡,与行政上的六甲乡稍有不同,所叙述的瓦窑所在地,除六甲乡的村落外,还包括与六甲瓦窑区连为一体的官田乡二镇村,不过二镇村的瓦窑经营者与瓦窑师傅绝大多数是六甲人,主体在「七甲村」、「龙湖村」、「二甲村」与「官田二镇村」。其次是「中社」与「菁埔」两村,但目前此二村已看不见任何瓦窑了。

至於瓦窑聚落目前则划归为六甲镇的龙湖村。不过村内瓦窑大部分都是二甲村民所有,龙湖村民则大部分为工人,生活贫困。目前在中华路(南118线)往官田乡随处可见砖瓦窑烟囱,但由於相关产业取代、环保问题、人工难求以及现代人的美感品味的转移使得销路陷入困境,如今瓦业已经萧条,目前尚在经营传统瓦厂的只剩下瑞芳与瑞隆两家。至於大统制瓦厂已转型为观光为主的居广陶,结合艺术与观光为瓦业寻求另一途径。

 

参考资料

    涂顺从,《南瀛产业志》,新营:台南县文化局,1997。林新钦,〈 六甲砖瓦窑业〉,《丰年半月刊》49:22 ,1999。黄文博,《南瀛地名志》,新营:台南县文化局,1998。林圣钦等撰述,《-地名辞书卷七:台南县》,南投市:国史馆-文献馆,2002。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和平村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八贤村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