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识

都市化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30

形成都市的过程。一般指的是一地的人口在乡镇与都市间的相对集中情形。通常可以从「空间」与「经济」的相对重要性来表现都市化的过程。一开始,生活在都市的人口数成长且比率增加;再则人口不断集中在较大的都市;然後大多数的人生活在这些少数的大都市中,且形成了一个都市化的社会体系。

从迁移的角度来看,由於上述的人口过程,让都市在规模经济上占尽优势,成为生产、分配和交换的重心,引发了更多的人口迁移,向都市靠拢。最後,从行为的角度来看都市化。大都市往往扮演着社会变革的中心。也就是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在都市社会环境中会不断改变。而这新的形式,则透过都市体系的扩散传播到其他地区。

依「中华-统计地区标准分类」合於下列标准之一者,可称为都市化地区:

(一)一个具有2万人以上之聚居地,其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00人以上者。

(二)不同市、镇、乡之二个以上毗邻聚居地,其人口数合计达2万人以上,且平均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00人以上者。

都市的形成主要受到人类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早期的采集和游牧形成部落,演变到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工业革命之後,乡镇人口纷纷往都市集中,形成大都会。19世纪初全世界只有2.5%的人口住在都市,至20世纪中叶後,全球已有将近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而且都市人口的成长和集中都来自开发中国家。

清代以前,-只有台南地区可以称为都市聚落,清-始进入-移垦时期,在西部和海口建立繁荣的贸易聚落。到了日治时期,都市化程度普遍提高,奠定今日台北市、基隆市、台中市和台南市等大都市的重要地位。1970年代後,工业和经济快速成长,导致都市化和大都市的发展。随着都市化的发展趋势,-有将近80%人口居住在都市。

在都市发展政策过於强调开发、建设、生产等成长面向,代表都市化趋势(或程度)的各项指标如「都市产值」、「都会区人口密度」、「都市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率」、「都市面积扩张率」、「小汽车持有率」等指标快速上升的同时,代表都市环境基础与生活机能供给的相关指标如「都会区污水下水道普及率」、「大众运输易行性」、「公共设施面积比」、「每人享有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则提升缓慢或不足的现象。随着环保意识抬头、「永续发展」概念的兴起,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三方面均衡的发展,成为都市发展策略的主要目标。

中文关键字:工业革命 , 都市 , 开发中国家

英文关键字Industrial Revolution , urban , developing country

参考资料

    Jo-nston, R. J., G Derek and S. M. David (eds.)1994 T-e Dictionary of Hu-n Geograp-y (3rd ed.). Oxford: Blackwell Publis-ers Ltd. 中华-统计地区标准分类。主计处,「主计法规」。2008年10月19日读取。law.dgbas.gov.tw/system_1.p-p?LawID=O0300005。石计生。〈单元七:都市化〉。东吴大学虚拟教育学院,「现代社会上册」。2008年10月19日读取。vsc-ool.scu.edu.tw/Class01/Title.asp?Data_Code=94。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金融业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郡南第一关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