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识

顶山仔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72

位於台南县七股乡顶山村县道南25之西侧康熙末年,漳州府居民结伴渡台,发现台江东畔有一形若鲤鱼之小屿,屿北有沙丘如鱼目(位在顶山国小北面约70公尺处),东面两小丘如鱼鳍(位在顶山道路东面约50公尺盐田内及代天府南厢房东南角100公尺处),鲤鱼尾部开叉,中有深沟,船筏可自由出入,是天然的渔港;且浅处可养蚶蛤,深处可捕鱼,遂建寮定居於此,名曰蚶寮山仔。

雍正11年(1733)漳州人陈教奉三山国王来台,在蚶寮山仔捕鱼养蚶维生,并在乾隆年间於聚落东南方围鱼塭养鱼,塭名合记鱼塭(俗称猫耳鱼塭),为此地开垦鱼塭之始。陈教之长子文通生有五子,此五人即为顶山仔人所谓的陈姓五房祖。文通死後合记鱼塭已达百余甲,遗留五子均分。

清道光3年(1823)暴风雨曾文溪改道,鱼塭流失,蚶寮山仔周围浅海地区陆浮,但土地盐份仍重,无法辟为农田;又子孙繁衍众多,土地赡养力渐低落,部分居民遂南移至下山仔寮及中寮,蚶寮山仔因位在下山仔寮之北(顶头),又名顶山仔寮。故此3庄有浓厚的兄弟情谊。

鱼塭流失後,居民胼手胝足重新围筑鱼塭,养殖虱目鱼,居-要的经济活动由渔捞转变为养殖。此後顶山村一直为-西南沿海最重要的虱目鱼养殖区,由於顶山仔虱目鱼肉质肥美,日治时期还曾被列为契作,战後有台南县的生产中心在北门区,北门区的生产中心在七股乡,七股乡的生产中心在顶山村,顶山村的生产中心在陈姓一族之说。

日昭和13年(1938)南-制盐株式会社徵收本村周围约五百甲渔塭,改为盐田。除了少数富有者挟资本移出,或承租未变动之鱼塭继续经营外,其余庄民均承揽盐田,主要经济活动由养殖业转变为盐业。

近几年来随着盐业的没落,年轻一辈的中壮年人口陆续往外移居到城市以求发展。村子里的人口组成以老人和小孩居多,房舍建筑在形式上也以平房为主,楼房的兴建仍不算多数。村庄外围则有五座土仑具有历史意义,据传当年设置乃为风水之考量。

顶山仔聚落的信仰中心为代天府,创於清光绪18年(-2),初名保兴宫,主祀五王千岁,天上圣母,池府千岁。庄民向外移垦时,下山仔寮分得池府千岁,中寮分得天上圣母,顶山仔留下开基神五王千岁。-63~65年重建,改名代天府。庙南则有一王船阁,但仅有祀船现象,无王醮或王船祭典。-76年以後参与(佳里金唐殿主办)遶境活动,王船安置於铁牛车上,随香阵出巡,这也成为今日王船全貌,堪称一大特色。庄内另有三山国王庙,奉祀陈姓开基神三山国王。

 

参考资料

    林圣钦等撰述,《-地名辞书卷七:台南县》,南投市:国史馆-文献馆,2002。黄文博,《南瀛地名志》,新营:台南县文化局,1998。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头屋二交流道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双连埤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