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常识

大家在知乎上构建适宜的问答群组上有什么想法和经验可以分享?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06

大家在知乎上构建适宜的问答群组上有什么想法和经验可以分享?目前知友已近两万,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话题,知乎平台也有了很大改进。我想依据这些开始构建与自己适宜的问答群,同时也希望知乎团队给予相关的一些服务,也许有不少的知友也有这样的愿望,盼交流交流想法和经验。18 个答案

答案 1:

我不喜歡群組的想法。有了群組後我很可能慢慢就不來了。原因很簡單:目前的機制已經自然形成了群組。剛才 @初洋 還在用 TalkBox 跟我說這個事。他說自己玩了這麼一段時間知乎後,通過不斷關注非 IT 的人和话题(IT 并不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不但裁剪出了适合自己的时间线,也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圈子裡的人互相知道彼此的脾性和專長,溝通效率很高,也能學到東西。這種小圈子是好的。我喜歡這種隱性的群組感。豆瓣式的群組對話題進行了過於直白的限定,傳遞出一種「大家都是喜歡 XXX 的來一起玩吧」的氣息,我不喜歡。當人們把「小圈子」當貶義詞用時,指的就是這種小圈子。

答案 2:

我是群组化的坚定支持者(说过几次),但我反对类似豆瓣小组如此简单老套的群组形式。我猜测知乎发展一个主要阻力来自于一开始对 Quora 的亦趋亦步,就如很多使用开源程序来做网络服务试图突破时遇到的阻力类似,使得跳开 Quora 的框架来走自己的路很困难,那么如要改变,即使不趁早,也一定不能等。我赞同 @Lawrence Li 等关于通过关注可以剪裁出较适合自己的时间线以及形成圈子的说法,不太信任算法决定论,在 SNS 及类 SNS 中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算法。我觉得单纯的关注还不足够,群组或可以成为很好的补充。@周晓农 提到了一些老用户的使用体验,而对于一个新加入成员,比如一位自己注册,没有从其他服务带入关系,完全孤零零的一人尝试使用知乎将碰到更多的问题,比如如何开始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像 Twitter 可以直接开始自言自语,他一开始并没有太多发问的欲望,那么如何浏览以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呢,这一类困惑可以在全局日志中新加入成员的表现中看到。类似 @周晓农 提到了问题我想等网站上了一定量级之后会更明显,尤其对于缺乏“剪裁”主动性的用户来说,这一点在 Quora 的使用中可以体会到,我只浏览 Quora ,而“剪裁”需要付出不少持续地主动的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知乎未来的展望,我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知乎可以变很大,甚至可以纳入各行各业,这些各行业的人可以在知乎上作较深入的探讨,一个个的隐性的 Stack Overflow ,即使不会将各专业论坛的人马搬过来,至少也能达到一定规模,豆瓣上有一些专业小组也挺不错。最开始我有过目录分类的想法,甚至说一个行业可以有二级域名,后来觉得这个想法太糟糕了,因为机械的目录分类太老套了,连-也算不上有清晰的目录,目录看来只有在网址网站才有点意义,再说知乎不是以静态的知识为中心的。Tag 很不错,但是 Tag -性和轻量级让其作为一整个网站而非个人的索引和管理工具有点力不从心,非常力不从心,知乎上由于人的关系占主要,所以 Tag 的混乱性还没表现出来。我觉得知乎首先是人为中心,而后才是问题或知识。所有这些,我觉得群组化将会是很好的补充,群组化会扩充目前的结构,但不会在逻辑上作出大改变,因为群组不是豆瓣小组,而是在关注和 Tag 之间再加入一个连接关系,组织起圈子和话题群体覆盖的一面,而且通过自由的组织可以很好的克服用目录来组织行业的死板。因为平常我使用 Friendfeed 较多,它上面对于群组与时间线等结合很不错,有一些想法我在这( z-i-u/question... )说起过。简单想象一下,大概是如此情形:1.对于个人,时间线可列表分类。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将关注的人、话题和群组进行列表分类。2.任何人可创建群组,群组有几个基本的形式,单独一个人管理,组员都可管理。一个人管理的群组可以是个人收藏夹(他人可以关注),比如我看到一个问题(或答案)对个人有收藏价值,那么只要按一个发送到××就行,这不会对原始问题答案的结构作出变化。多人群组也类似,只不过组员都可以发送到组,或者直接在组内问答,个人的在组内的行为还是会反应到关注者的时间线或列表上。即是说,群组是一个补充。我觉得群组有很多不错的可能性,当然实行肯定比较困难,毕竟这些想法也只是对原有框架的扩充。

答案 3:

(1)我也不喜欢群组的”泾渭分明“,目前的话题就让我感觉是一个小的讨论群体,并且这些群体是重叠性的,感觉不错。(2)话题的分类对大多数思路明确的人很有帮助,目前的话题也确实比较无序,但我却喜欢这种无序的感觉。精确的定位已经可以通过搜索和话题来查找了,而无序更让人天马行空的关注各类的问题。(3)来上知乎的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明确目的性,对某个领域希望深层次与高手”过招“的;一种是带着学习、思考的发散性,什么问题都喜欢看,自己熟悉的再答一答,互相分享知识,对于知识面寻求广而不在乎深。对待不同的需求应考虑不同的方式来满足共性与个性的差异。(4)不少的题目已经沉底了,我的题目3-5天了还有几题没人答,其实有一定讨论性的,我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题目出现后很快就沉了,这样关注我的人的首页和所有问题就几乎不会出现了。二是关键词或说话题不容易让人定位到。我想可以设置一个”无人问津区“,把没有答案题目的筛选出来,供人要么查看回答,要么问题重定向,要么问题作废。——————————————————————————如果知乎能记录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包括关注的人,回答的问题,关注的问题、话题,加上合适的算法分析,根据每个人针对性的推荐问题(80%根据个人兴趣,20%发散其他领域问题),那么也许比只推荐大家讨论热烈的题目更好吧。

答案 4:

一、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点体会。想在知乎上构建适宜的问答群,是想寻求需与求更好的结合办法,努力了一下,看来只能适度改善,而无法彻底解决。现状是:我关注了一个话题或一位知友,意味着这个话题的所有问题或问答动向,都会进入我的首页滚动,但我需要关注的只是一部分,我如取消关注,意味着我把可能为我关注的那部分也取消掉了。这让人有点左右为难。另一方面,我又发现知乎上有不少我需要关注的话题和新知友,而我根本不知道。不过,知乎在把个体需求能统一的部分进行统一服务后,对千差万别的个体需求,也留出了空间,让个体自己去实现。我现在能做到的是:1、在首页的滚动上发现适宜的问题予以关注。2、找出话题,或者关注话题,或者从话题中找出适宜的问题予以关注,而不必关注话题。3、从首页滚动或话题中,找出合意靠谱的知友,予以关注。我准备用这个办法来优化我的首页,我把这视为我的问答群。但这显然也不能尽如人意,假定我每天上知乎一个小时,其它时间在首页滚动上的一些问题可能沉底了,要花时间去找比较麻烦。但毕竟经过我的更为积极的主动选择,这一个小时首页上滚动在我眼前的,会更合意。目前,比较令人满意的是,首页上给我的“新通知”,如果我不再需要了,可以通过取消问题关注来解决。二、给知乎的一点建议。1、建议对话题进行分类,以利各取所需。现在知乎上的话题设置,比较乱,在首页右侧“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或话题”中的话题,只人3个选项,使用起来也不方便。可考虑在右侧设“话题概览”导航,点入后设两级或-话题,构成包含关系:第一级可分为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等,在一级下,再分二级,如在“经济”话题内,可分为工业、农业、商业、城市、农村经济、三产等,金融、税收、保险等,生活、学习、求职、创业等。再往下分,如工业可分为能源、原材料、化工、玩具、日用品等。如点关注工业,则所有工业内的话题均在其内,如只点工业话题中的某一话题,如能源,化工等,工业的其他内容就不在其内。其他各个方面,可照此类推。话题到最后一级,也不宜太细,太细则会割断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利于聚集人气。2、建议用客观标准对好的或关注高的问题及答题进行推荐。客观标准是指:浏览量、赞同量、答题量等,可用设加权平均得分的办法,也可分别排序,取1名或前三名均可。目前在可“话题概览”和“一级话题”设推荐。对话题分类,是一件麻烦事,宜先研究清楚,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可由团队先设想一个方案,再在知乎网上征求意见,以求完善。一经设定,大家习惯了,就不宜轻易大变。话题分类是增设项,不会妨碍个体从更大的面上去寻求问答,却有利于实现个性化的要求。每一个新上知乎的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容易找到适宜自己提问和答题的地方。做到这两点,还有一个好处:所有的知友,对知乎话题领域的宽度、深度,以及某些话题或问题的受关注度,都会随时有所了解与把握。懵懵懂懂,有了这些想法,欢迎指正。

答案 5:

非常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好久,因为自己在这块的经验确实贫乏,但是我仍然希望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希望对知乎的发展有哪怕一丝丝的帮助。首先,屈默默的总结非常精辟,那就是:在知乎,最主要的两条线索,一个是人,一个是话题。而对我来说,可能最终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话题;因为对人的关注,我仍然希望将其转化为话题。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途径。在此对他/她的启发表示感谢!对我来讲,话题的答案并不一定是知识,而且最好不是知识,而是某种经验。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考试最大的问题就是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答案对人的思维是一种束缚,这种现象我们自然不希望在知乎看到。经验之所以有借鉴意义,在于其分析问题的思路、操作问题的方法,更在于某种背景的相似性。这让我们有模仿的可能性,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一定的改良,使自己能够从中受益。在有所启发的多数情况下,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或者使用新的方法处理问题。缓慢但是深刻地改变,最终才能一步一步地将所有的创新结合在一起,使得创新具有一定指向性和系统性,完成创新影响的量变到质变。(创新集成,创新集大成)其次,人人渴望一个多样化、差异化的高素质的团队。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很难获得这样的团队,其高素质之困难在于成员同时具有深度的思考能力、宽广的知识面、很高的活跃度。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团队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梦之队”。说了这么久,其实只想表达一个观点:多样化高素质团队和高质量的话题是知乎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以为知乎在构建群组的时候或可以考虑如下的方式:第一、划分为两个部分。自由区和限制区。前者是自由讨论区,这是知乎的庞大的群众基础。自由讨论最大的好处就是以话题或人为主线,自由参与。这里的群组实际上就类似于-的话题分组,喜欢就参与。逐渐也能形成一些“-的"关系小组,如Lawrence Li所言及所爱。后者是限制讨论区,这是知乎的精华所在,须经过实名认证和注册。参与的会员的构成可以是知名人士,也可以是自由区的活跃分子,后者可以自由申请加入,也可挖掘推荐进入。限制区内的话题-消化,自由区可以查看、修改、评论,但无权跟题;同时限制区也要负责消灭相关的有价值的无人回答的自由区话题。第二、成立“入学”培训团队。在注册到知乎之后,知乎负责计算出一个最佳的团队位置,将新进社员推入其中,相关的团队成员负责进行一定的指导。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其了解知乎的文化和行事方式。这样的教育,对新进社员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知乎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知乎的团队有很好的分享思想,有很好的问答文化,只是如何将这些有形化,如何将这些贯穿到每一个知乎者的身上,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在培训结业后,可以在团队服务,也可以在自由区漂流,也可以进入到限制区,依据个人表现和想法而定,也不局限。以上就是群组的一点想法,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吧。

答案 6:

如果是指专门的群,没有必要。如果是指话题分类,这个确实是需要不断优化。

答案 7:

受邀作答。我理解晓农的困惑,我相信这是不少知友的需求,就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话题(问题),知乎如何给知友推荐合适的话题,这个问题的本质仍然是优化知乎的算法,我之前在其他的话题里说过,我认为知乎推荐逻辑线应该有两条,一是人,关注的人,二是话题,而群组应该包含在这两点下的分支,所以我认为不是知乎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和功能。最近看到知乎有很多进步,给知乎一点时间,相信会有更多的惊喜。

答案 8:

感觉知乎首页话题有点乱,登入以后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快速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否改进一下。

答案 9:

问题的话题分类是有必要,慢慢进步就好。人为的群组设定没什么意义啊,自己调整关注的人和话题范围就好,个人觉得太刻意的群组化只会把问题变的越来越窄口水战越来越多。

答案 10:

我不小心点到了别人的没有帮助,怎么可以取消的地方都没有@知乎关于群组这个东西很难界定,这样又会回归了,例如我是做产品的,可是我也喜欢别的东西,我又不想被固定在这些圈子里,所以有群组也很纠结。

答案 11:

坚决很特别十分反对。所有的改进要基于两个价值原则:1。最大化回归个人色彩。2。降噪降信息获取和过滤成本。不信知乎可以搞搞试试

答案 12:

个人感觉还是不要群组,因为群组会人为的把群体隔离,而一个人所关注或者说需求未必处于一个固定的点,随着人的成长转变的过程中可能关注的角度与话题都不一样了,设置群组反而阻碍了个性的发展。当然群组的存在也有一定合理的地方,望知乎慎重。

答案 13:

能把关注和被关注的人私有化就好了。

答案 14:

群组的主要作用肯定不是改善内容过滤,而是改善用户过滤话题订阅已经能够有效的过滤内容但对于人的过滤还很薄弱

答案 15:

坚决反对群组,呵呵目前知乎已经形成了一个高质量的社交+知识的混合网络,网络的构建是基于自组织的方式,通过-等方式涌现出优质内容和优质作者。如果加入群组这种固化的组织方式就会破坏这一生态系统,给自组织添乱,最后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产品。

答案 16:

我觉得知乎对浏览型的需求没有很好的满足。浏览型就是我对某个行业的话题感兴趣,想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但我也不知道会是什么问题,搜索解决不了。

答案 17:

我想要是有一个大类别索引就更好 了,我比较喜欢 引导层次明确 呵呵

答案 18:

邀请码啊邀请码~~~在物种多样性差的地区发展种群,只能“近亲繁殖”,如此怕是先天性疾病太多,容易夭折呵呵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红楼梦》哪个版本最好??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加拿大研发出了纸,极薄电子消费品是未来?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