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常识

对界面的追求是基于对现实中审美的重现还是在形成特定的计算机相关的审美风格?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110

对界面的追求是基于对现实中审美的重现还是在形成特定的计算机相关的审美风格?现在为了实现各种界面效果越来越吃硬件,这种现象的原动力是什么?它会持续多久?最后会形成对现实中审美观的重现,还是会形成特殊的一种“计算机”风格?2 个答案

答案 1:

这个问题大概可以分成三层来讨论。 (一)关于审美 粗略来说,“审美”可以看作是一种天然的“人性需求”。关于“美”是什么、人需要的“美”是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审美”,这样的问题从古研究至今,没有一成不变的定论。追究这个问题(比如本问题说明中所谓的“原动力”),相当于在追究最本源的美学哲学问题。 对美的追求,似乎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仍旧不会停止。所谓“艺术终结”之类的理论,无论它成立与否,也与人对美本身的追求毫不相干。(“艺术终结”讨论的是一类媒介和艺术表现形式的问题,甚至可以粗暴地归于“技法”问题。) (二)关于风格 “风格”首先是自然形成的。而所谓的对“风格”进行“追求”,可以看作是具体的创作者或表达者的一种自我认同——在自我认同下,产生了与周边同类的主动区分意识。 是为了塑造出某一种“风格”而去进行创作、还是因为创作本身的积累而形成了某些“风格”,是基于创作目的而出现的“分径”。——这里不讨论孰是孰非;且本身,这也没有是非可论;两条路径都是具有意义的。 (三)没有所谓“计算机”风格 至少,我想表明一个意思:没有必要将“载体”看作风格化的东西。换句话说,你可以说哥特风格、国际主义风格,但你应该不会去说“大理石风格”、“水泥风格”。 人机界面,事实上首先是一种工具。对工具套用艺术审美和艺术风格的概念,本身就不甚合理。Jo-n R-in 在《建筑七灯》开篇就着重区分“建筑艺术”和“建造之物”,就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真的要说,工具的审美或工具的美学伦理是什么的话,我认为首先是可用性和功能性。而附加上去的所谓“美”,也是相对浅薄而直接的“美”。这种美与艺术审美是不同的概念——这种美不是建立在引发人类对理性的思考而进行的哲学化活动。 这种美因为其浅薄而直接,所以更“美”;这种美为了工具的性能而服务。 如果有一天我在操作 Mac OS 或者 Windows 时,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所谓对人生的理性思考,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 工具之美在于,使得使用者更为便利地、贯注地发挥其最精准的功效。如果把计算机看成是基于某一类成熟的、可以加以划分界限的技术基础而生产出来的工具,那么基于计算机的“美”,的确会在不断地开发积累中,变得“有迹可循”,最终形成所谓的几类“风格”也未可知。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只要计算机没有脱离开其工具的本质,那么这种所谓的“美”就不是任何艺术审美的“重现”或“替代品”——如果有一天计算机上升为专门的艺术创作题材或艺术审美对象、又或计算机下潜为更为根本的生活构成元件,或许我们才可以开始说: (1) 这是一件“计算机艺术”——就像这是一件“建筑艺术”一样; (2) 这是一种“计算机时代”的审美——就像这是一种“中世纪时期”的审美。 (或许这样的时代已经来临?)

答案 2:

原动力在于曲解了“用户体验”,任何一种效果的增加应该是有价值的,而不是为了华丽而华丽。Vista就是典型失败例子(win7也好不到哪里)。加上一个华丽但并不能提高用户实际体验的效果,没有任何意义。首先应该是保证这样做实实在在让用户使用更加方便,然后才是考虑界面和效果,并且考虑到其所耗资源会否降低用户体验。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什么叫谣言?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台风的路径走向由哪些因素决定?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