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常识

新化老街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426

聚落类文化资产,指今台南县新化镇中正路40余户之街屋建筑物群。台南县新化镇早在荷西时期即有聚落,旧称「大目降」(Tavokan),为平埔族西拉雅族世居之地。新化街因地处山地与平原交界处,周边之左镇、南化、玉井等地之作物,或善化、新市等地之农产品皆在此交易,渐次形成-的街市聚落。1920年(大正9年)「大目降支厅」改为「新化郡」,新化郡役所与街役场均位於此街。此後因市区改正计画,将原本土埆造的街屋改为砖造或钢筋混凝土造骑楼街屋,民众纷纷自行改建并引进西方历史式样之建筑风格,大量采用繁复的泥塑装饰图案或线脚(指截断面边缘线之造型线式)於街屋立面牌楼之上,而成为新化街之特色。

新化镇上原有两条老街,1995年道路拓宽拆除中山路老街,目前仅剩中正路40余户之街屋建筑物群。新化老街依照其兴建年代与建筑构造特徵,可分为A、B两区:A区为1925-1930年兴建,包括中正路西侧401号至441号,以及东侧336号至352号,在1925年435号竣工後至1930年(昭和5年)间陆续兴建完成;此区街屋骑楼在构造上的共同特点为砖造骑楼柱(俗称亭仔脚柱)、木格栅楼板及具历史式样的女儿墙(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常被视作栏杆用途)纹饰。B区为约1937年兴建,包括东侧358号至398号的街屋;乃依照-总督府於1935年後因地震灾害而推广与强制施行两层楼以上街屋亭仔脚柱需为钢筋混凝土造,且各柱间需以钢筋混凝土楣梁及系梁连结之规定所建;构造上的共同特点为钢筋混凝土造骑楼柱与楼板,具简洁的立面、几何的女儿墙线脚。

日治时期(-5-1945年),骑楼被订为地震发生时必要的「逃生路线」及「逃生空间」,必须加强耐震能力。新化老街两侧不同的结构、立面与装饰,见证了因地震灾害後所检讨改进的两种建筑构造;不仅留存着独特的建筑与空间形式,且保有传统商业模式,象徵着过往岁月的荣光。经过社区营造、数次保存运动的努力以及构造修缮工程的进行,保存老街已经成为共识,成为台南县重要的文化资产旅游景点,2001年曾获选为「-历史建筑百景」之全国第二名。可作为了解-街屋建筑演进的重要案例。

中文关键字:大目降 , 骑楼 , 地震 , 历史建筑

英文关键字Tavokan , Arcades , Eart-quake , Historic Buildings

参考资料 王明蘅。1996《新化镇老街区再发展基础资料建立》。台南:成功大学建筑学系及都市计画学系。 曾逸仁、-福、张嘉祥。2000。〈新化老街骑楼构造及其破坏类型之探讨〉。收於《第十二届建筑研究成果发表会-集》。台北:中华-建筑学会。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文英馆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斗门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