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常识

旗杆厝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200

古蹟所在县市:南投县

古蹟名称:旗杆厝

古蹟等级:历史建筑

建立年代:清同治十年辛未(1871)

古蹟位址:南投市复兴路321 号

【历史沿革】

旗杆厝创建人为彰化县岁贡生榜首「张春华」,原名「选青堂张家祖宅」,後因当时当地仅张氏一官家有权撑旗,导致成为该地地标,而通称「旗杆厝」,完整规模之兴建时期为清同治十年辛未(1871);後来南投厅推行「市街改进」计画,进行两次道路拓宽工程,旗杆厝整体规模而有大幅改变,第一次改变为日治时期-政府向地主张家徵收部份田产,为修筑圳沟(今复兴路)将旗杆厝左边之龙边护龙左侧旗杆座全部拆除,张家并以一堵土角黑瓦墙区分内外,区外圳沟之地改为「圳沟巷」;第二次改变为光复後(-62年),因开辟人行道空间,拆除正身龙边梢间与护龙,路面再向旗杆厝推进两公尺,将圳沟巷拓宽为十二米道路,并改名为「复兴路」。继两次市街拓宽工程改变基地形状後,旗杆厝之正厅右後方土地亦於多年前由三房子孙售予台中企银(今台中银行),九二一地震後右护龙几乎全毁,目前仅存正厅及部分门厅,前有门楼与一具旗杆座,存有之一根旗杆已改为门楼屋架的圆桁,但张氏後人仍保有旗杆座模型两具以供追思。

【建筑特色】

旗杆厝之原始格局为-传统民居中常见之「正身护龙」平面格局及三进二落合院形式,为一进二护型式,左护为龙边,右护为虎边,配置四房,且门楼前有前埕,门楼设有楼房,门楼两侧设置旗杆座各一具,正身屋面为圆脊(俗称马背)板瓦构造,无起翘或燕尾等装饰作法,屋脊中段设柳条砖装饰,尚无泥塑及简粘,屋面高低依伦理次序有别;屋架构造为「穿斗式」与「抬梁」混合之形式,基本架构为「穿斗式」,明间屋架为十三架,前後各出一步架,厅内每隔一架以「穿」代「梁」之类似抬梁作法为之,不设「步口」空间,将步口构造缩至正厅,强调灯梁之前的空间神圣性;正身门扇为典型「三关六扇门」作法,由三组对开木构门窗组成,正厅中港为「拼组板门」,两侧小港为「格扇」;护龙同正身屋面作法,屋坡平缓,为四分水斜率,遵循阴阳边之禁忌,采前坡高而短,後坡低而长之尺寸;而目前仅存一座旗杆座位於右护龙前与门楼平行之位置,基座形貌仿「须弥座」形,设「枭混」收边,以红砖叠砌,四面皆饰以泥塑纹样吉祥文物图案,座台上立有两块泉州白花岗石雕成的夹杆石,夹杆石镂有两处方孔,以利木栓穿过旗杆固定於旗座。

参考资料 徐裕健《南投县历史建筑旗杆厝调查研究规划报告书》,南投县政府文化局,2002台闽地区历史建筑资料库:-b.cro-a/build/basic.asp?area=南投县&kind=&b_no=202&page=2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曲冰遗址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施镇洋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