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

戏台制作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53

戏台是传统布袋戏演出时不可或缺的支柱,没有戏台其实就无法成就一出非常精彩的布袋戏!不论野台戱还是或内台戏,布袋戱的演出都需要有戏台(或称戏棚),一方面有作为区隔前後台、以及观众和演出之间的空间,一方面提供演出所需要的布景。

但其实,在布袋戏萌芽初期的时候,有所谓的「一人班」,指一个人将一个小小的戏台挂在胸前,就以此形式演出他所要说的故事,相当的简陋。或也有以构造简单布袋戏台,「以扁杖支前起前囊,上有木雕小台阁,下垂蓝布」,形状只是一个三尺见方的舞台,台下以布帷为遮,形状像一只方形的大布袋,演者就在布帷里唱白操偶及敲打乐器,完全由一个人独撑场面。

一直到了清朝初年,布袋戏台也好像是伶戏一般,由木头雕刻成小型戏台,呈方形,前後有四个柱子,结构简单,俗称「四角棚」,初期的四角棚高宽各约四尺,深一尺至一尺半,整体购造类似一座小土地庙,笼底戏时期亦即属此类。

後来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人文荟萃,加上闽南木工雕刻、刺绣与漆绘,把戏台放大,模仿南方庙宇建筑特色:棚台、梁柱、窗棂、彩牌、雕梁画栋,是一座庙宇的缩影,这就是後来的六角棚,俗称「彩楼」,它在四角戏台左右前方各加一斜面,并增高至约五、六尺,宽约四尺,深约二尺。戏台顶蓬是凌霄檐,刻双龙抢珠,檐下内侧上方的斗拱间,崁着团名号的匾额,匾额下分为两层,第一层是花窗,两侧有六角形小窗,正面开有三个出口,中间一格挂着两块缕空的「交官屏」(因古时布袋戏演师多为文人出身,为惜颜面,以此交官屏遮档,以示卖艺不卖脸之意,故又称「见笑篱」),中间及两旁挂着帘帐,中间上面是绣着戏班名号,左右出口则分别书写「入相」、「出将」,演者可透过此篱,观看前台观众及戏偶的姿态;这在在都呈现出闽南传统文化艺术的庄严凝重及精雕细琢,而一出出虚虚实实的戏码便从此轮番上演。「彩楼」实是古典布袋戏晚期戏台造型艺术的一个高峰!

直到金光戏盛行时,以帆布彩绘的大型布景代替彩楼,才成为演出的戏台。後期布袋戏在进入戏院的前後期,戏偶便逐渐加大,而戏台相形之下,也因此不断地加大,因为传统木雕彩楼早已不适用於後来热闹、声光打斗的场面,而改用「布景式戏台」。一方面是木刻彩楼制作成本高,另外则是因为传统彩楼无法应付日新月异大型声光、特效场面的千变万化,甚至为吸引观众而有一些「爆破」的场面。起而代之的,便是这种由帆布彩绘(从早期的胶彩画,到後来的油漆画),再以木条、木板支撑架构而成的布景式戏台。布景式戏台里有「半山景」,更有「拖景」(可变换不同的场景,山水或庭园等),所用的色彩也是极度鲜艳的大红、蓝、黄、绿及萤光色,这样才够炫目并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是目前最常见的野台布景式戏台。

参考资料

    偶相—戏偶的真相与实相 彰艺坊古典戏偶工作室http://.cyf-bodehi.tw/1histroy/theater03.htm张溪南《黄海岱及其布袋戏剧本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4宜兰传统艺术文化中心展示场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彩绘玻璃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布农族织布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