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

北投窑

生活词典 changshi.cidiancn.com

阅读: 315

<背景>

台北市的陶业集中在北边的北投、松山和内湖等地,其中以北投最为重要。北投蕴藏有品质优良的黏土矿,吸引日本人和本地人在这里投资设厂。邻近的松山、南港、基隆等地又盛产煤矿,使得北投窑业所需的燃料来源十分丰富。加上当地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又邻近最大的消费市场台北市,使北投地区的窑业无论在技术资讯的支援,资金的来源,原料的取得,或产品的销售上都拥有有利的地位。北投陶业在日治初期便进入现代化的阶段,在日治时期便执台湾陶业的牛耳,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战後都还存在。

<历史>

北投,藏有丰富品质优良的瓷土--北投土,所以自清朝就有窑业发展。到了日治时代,日本人非常重视北投窑业,给予最多的「陶业补助金」,成立规模最大的陶瓷工厂。当时,台湾窑业分布遍及全台,但以南投、莺歌、苗栗、北投最具规模,其中又以北投规模最为庞大。但本岛产品只能提供全岛需求量的10─13%,其余大多须仰赖日本及中国输入。

北投陶瓷受到日本人的影响很深,据资料所得,最早到北投从事陶瓷业发展的日本人是京都清水六兵卫的伯父,但对此人的资料付诸阙如,其来台的时间、产品与技术的状况尚不知其详。後来在北投继续经营窑业的是松本龟太郎。松本早在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就在北投开设「松涛园」的温泉事业,是最早在北投开发温泉的业者之一,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松本龟太郎重新在今日的新北投筑窑设场,并由京都招聘相当高知名度的陶艺技师前来指导,生产地质精致,富有「京烧」风味的花瓶、茶杯、酒杯等器皿,以雅致的风格闻名。松本於1918 (大正七年)去世,他的努力使他获得「北投烧元祖」的美誉。

松本逝世後,公司改为「北投窑业株式会社」,後再改为「台湾窑业株式会社」,日治时期日本人所谓的「北投烧」,所指的主要就是「北投窑业株式会社」的陶瓷产品,其後又因技术问题,烧制碗盘并不顺利,乃改烧耐火砖。此厂後来改组为「台湾窑业株式会社」,以碗盘、瓷砖和耐火砖等为主要产品。其规模之大,在当时全岛无出其右者,从此以後,这三种产品便成为北投陶瓷的主要产品。

1923年贺本庄三郎也在北投设置「大屯制陶所」,主要生产「鹤纹碗」、花盆和日用陶瓷。贺本庄三郎在北投的窑场虽然不是最大,但跟他学艺的人很多,对於北投乃至莺歌陶瓷的发展颇具影响力,而「大屯制陶所」所制的陶器也被日本人誉为「大屯烧」。

光复後「台湾窑业株式会社」由政府接收,而後归属於「台湾工矿公司北投陶瓷耐火器材厂」,是当时全台规模最大的陶瓷厂,继续生产碗盘、建筑瓷砖、卫生陶瓷、高压电瓷及艺术陶瓷等。然而到了1969年左右,北投陶瓷土原料场─贵子坑矿场水土保存没做好,造成下游在台风季节水灾泛滥,窑场严重污染,迫使工厂关厂,员工扩散至全省各地,间接地促成台湾陶瓷的发展。至於北投则只剩数间陶瓷工作室,几已找不到窑厂。

<特色>

北投生产的碗盘由於土质优良的关系,在松本龟太郎的时代已经烧出瓷器制品。其碗盘、耐火砖和瓷砖都是台湾陶瓷的新品类,除了供应岛内所需之外部分也曾经回销日本,并企图外销南洋。中日战争爆发之後,原来由中国大陆的进口货大部分断绝,产品开始供不应求,北投的陶业乘势而起。

北投生产的器皿,品质十分精致,胎土精细洁白,釉药色彩缤纷鲜艳,广受各界喜爱。目前流传的日治时代北投瓷器极为稀少,在台湾省立博物馆有两件彩绘描金小酒杯,极为精致,富有日本「京烧」风格,两件均为白胎,米白色釉,胎薄,有细开片,一件以暗绿及墨彩画兰草一丛,一件以红彩、绿彩绘牡丹花,画风工整纤细、雅致,杯底以墨笔写着工整的「北投」两字。另外,台北县立文化中心典藏一件「富贵花盆」,粗犷雄迈风格,别具意义。这件八角形器物,灰胎、厚重、器身饰以台湾特产水果,如椰子、木瓜、凤梨、芭蕉等,底部刻有「北投烧」款。

此外,北投地区生产的建筑用贴面砖,也具特色,代表着陶瓷的机械化生产,品质优良稳定,广为当时公共建筑使用,其中部份建筑保存至今仍历久弥新,例如台北邮局、中山堂、台大、师大、北一女、中山女中校舍等,均采用北投窑厂生产的贴面砖。

参考资料

    陈信雄(2003)。陶瓷台湾,134-298页。台湾各地区陶瓷发展概况。http://sql.tmoa.gov.tw/art/html/4/102.htm 洪德仁。北投名瓷大屯烧,http://203.72.62.4/slin/plan93/%E6%96%87%E7%8D%BB%E8%B3%87%E6%96%99/%E5%8C%97%E6%8A%95%E5%90%8D%E7%93%B7%E5%A4%A7%E5%B1%AF%E7%87%92.htm

分享常识给亲友.

下一篇:四角窑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台湾工艺季刊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